萬木時評|傳承嶺南文脈,再造文化傳奇

導讀 文|李慧君南海文化發展,掀開新的一頁。 11月17日,在一場高規格的文化發展大會上,佛山市南海區正式發布《南海區委區政府關于推動文化高...

文|李慧君

南海文化發展,掀開新的一頁。

11月17日,在一場高規格的文化發展大會上,佛山市南海區正式發布《南海區委區政府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直言,“要以遠大的文化抱負、廣闊的文化視野、深入的文化思考,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努力創造更加燦爛的文化圖景”。

南海發布系列舉措“組合拳”。

這場大會上,南海“三帶三區”文化發展新格局公布,“水上南海”計劃亮相,一批重點文旅項目也集中簽約。緊接這場大會,18日,文旅大IP的大地藝術節,也將在南海開幕。

南海的文化自信與底氣來自于嶺南文化。在這次文化發展大會上,南海發布了系列舉措,通過“塑形”“通脈”“壯骨”“強肌”“鑄魂”等系列“組合拳”,把南海打造成為“最嶺南”的人文之城、家門口的“詩和遠方”。接下來,南海將以最強的力度、最好的資源、最大的誠意,全心投入到文化大繁榮的事業中。這是佛山“爭當傳承嶺南廣府文脈領頭羊”的生動縮影。

在這次大會上,南海釋放出了三個重要信號。

第一,做強文化,將始終是南海高度重視的中心工作。

要建設現代化活力新南海,文化絕不能缺位。衡量一個地方的實力,既看經濟硬實力,也看文化軟實力,唯有“軟硬皆強”,才能“形神兼備”。早年南海招商引資時候往往會被問“你這個地方在哪里?”,或者是常常錯把南海聽成海南,但是每當說出黃飛鴻和葉問的故鄉,大家就會恍然大悟。而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如今,南海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二,經濟實力毋庸置疑。南海雖然有很好的歷史文化積淀,是廣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與核心區,但這種資源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現代化活力新南海的領先優勢。接下來,南海將以更大力度,始終堅持地將文化工作作為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加以推進。

南海舉行文化發展大會。

第二,南海將打好制造業和文化兩張牌,以空前力度提升城市品牌。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

無文化,不城市。城市與其文化競爭力息息相關,文化正成為新一輪城市競爭的主戰場。過去,南海的土地孕育了陳啟沅、詹天佑、康有為、黃飛鴻等名人。未來,南海這座現代化活力之城,要面向全球吸引更多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成為一座年輕人投奔的城市。在大會上,南海提出,“把南海打造成為活力之城、夢想之城,讓有想法、有作為的人們向這里匯聚、在這里沸騰”。要實現這個目標,南海不可能僅靠制造業,同時也要依靠繁榮、活化、走向全國乃至全球的嶺南廣府文化。

一手抓好立區之本的制造業,一手打好文化牌,南海將讓城市品牌、城市影響力走上一個新臺階。這是南海此次大會釋放的重要信號。

第三,人文之城將成為南海的重要發展目標。

此次大會還有一個重要看點:南海的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并非就文化談文化,而是讓文化工作與旅游、經濟和城市發展相融合。在大會現場,南海就進行了一批文化項目的簽約和招商項目的發布,通過聚焦重大項目比如西樵嶺南文旅產業集聚區、平洲玉器珠寶小鎮、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等來引領文化發展。

比如,攜程旅游合作項目負責人就表示,將攜手南海在大灣區打造一個縣域級的超級目的地。而大地藝術節將把南海打造成為各類文化載體的集大成者,使南海大地無處不文化,帶動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一條文化藝術與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

圍繞“最嶺南”的人文之城、家門口的“詩和遠方”這一目標,南海還提出了加強文旅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文化財政資金“雙軌制”分配辦法、探索群眾合理分享經營收益機制等新的體制機制,去保障人文之城的實施與落實。

可以預見,在佛山爭當傳承嶺南文脈領頭羊的機遇之下,新時代南海文化發展的畫卷已經徐徐展開,將擘畫出更加絢麗的篇章。

【作者】 李慧君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