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兩國領導人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晤之后,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美國國內一些本就希望看到中美關系改善、加強合作的政治家、學者們,也對此表示歡迎和贊賞,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就是曾開啟中美兩國外交“破冰之旅”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基辛格在本周二出席一個經濟論壇時發表視頻講話,就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發表了評論,他說會晤是為中美關系啟動了“架設橋梁”的努力,有助于改善中美關系的現狀,幫助中美恢復雙方在氣候變化以及經濟等領域的合作。
隨后基辛格又說,雖然重啟對話是很積極的,但是在“橋梁”真正架好之前,中美之間仍然存在“懸崖”,雙方還任重道遠。
兩國元首會晤中的話更像是確定了一種“討論方法”,通俗一點說,就是會晤本身的意義,比會晤達成的成果,意義更大。
基辛格認為,這次中美會晤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改變了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趨于惡化,而沒有溝通渠道向善向好發展的這么一個機制。
現在兩國元首會晤,定下了雙方要管控風險,尋求最大公約數的基調,就等于為持續惡化的中美關系踩了一個剎車,給出了一個向好發展的希望,至于這個希望最后能不能變成現實,還需要中美雙方有很多的努力。
客觀上來說,基辛格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但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中美關系惡化到這個地步,完全是美國單方面挑釁和遏制中國造成的。
不管是佩洛西竄訪事件,還是拜登政府在芯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制裁、封鎖中國,采取不公平的貿易政策,甚至再往前推一點,特朗普時代掀起的中美貿易戰,都是美國主動向中國發難,中國從來沒有主動地去做過有損于中美兩國關系的事情。
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因果邏輯,不可能說是美國犯了錯,卻讓中國來承擔錯誤。
因此如果像基辛格說的那樣,中美兩國關系在元首會晤形成的框架和橋梁下,需要共同努力的話,那也應該是美國方面首先撥亂反正,把他們此前故意挑釁和制造的這些事端平息下去,雙方才有進一步的接觸和合作的可能。
否則如果想讓中國基于現在的中美關系現狀,再去跟美國進行談判和博弈,那就失去意義了。
中國不可能在每一次美國挑釁把中美關系惡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從已經倒退過來的這個“立場”上再往前談。
因為這樣就成了一個無限制的惡性循環了,今天美國敢派佩洛西竄臺,以后是不是還要繼續對臺售武,干預中國內政?
事情是明擺著的,從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開始,中美關系的底線就是中美建交精神和三個聯合公報中的原則,所有超出這三個聯合公報文件的踩線行為,都是立場上的倒退,中國不可能去將就美國的這種倒退。
另外,從最近這幾個月以來中美之間的互動來看,不管是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還是在中美兩國軍隊之間的關系上,都是美國在積極的尋求與中國合作管控分歧。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不管拜登政府嘴上說得多強硬,經濟上采取了多么激烈的惡化措施,從國際戰略,尤其是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眼下俄烏戰爭正在進行,美國已經在北約框架下跟另一個世界擁核大國俄羅斯間接交鋒了,如果這個時候中美又陷入軍事摩擦或者是沖突之中,那么對于美國來說將是極為致命的影響。
過往幾十年的歷史證明,只要中俄站在一起,美國需要兩線作戰的時候,那么等待美國的只有失敗一個結局。
拜登政府不愿意看到這一幕,所以在此次G20峰會前后,表現出如此積極的想要與中國改善關系的想法,但與此同時,又不想在遏制和打壓中國發展的總體戰略上有任何的退步。
換句話說,美國就是在一直致力于實現他們利用各種經濟和政治外交的手段,打壓遏制中國,但中國還能保持住戰略定力,不跟美國進行軍事或者是國際外交層面的直接博弈。
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外交是要為內政而服務的,美國打壓遏制中國經濟的發展,干預中國統一問題,就是明顯的干預中國內政。
這種狀態下,中國不可能把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層面的問題區分開來。
一大片的沙漠之中,綠洲是沒有存活的空間的,想要在全面遏制中國,采取不公平的貿易政策,打壓中國的同時,還堅持美國所謂的管控雙方分歧,其實不太可能。
這也正是基辛格說中美雙方想要徹底地改善關系,還需要更多努力的原因所在,更何況當前世界局勢日趨動蕩,俄烏戰爭升級的趨勢非常明顯。
這個時候,美國如果真的想維護世界和平,避免大國沖突,那么就必須要做出一些實質性的能夠改善中美關系的舉措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口惠而實不至,嘴上說一套,做起來又是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