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作家們創作的,要經過精心構思,反復修改,才能出版,而現在已經進入了小說制作時代,并不需要太多的構思和修改,只需要批量制作就行。至于質量,就沒人苛求了。
曾幾何時,小說寫作成為很嚴肅的事,也是作家們的成名之路。小說文體受到重視之后,風頭無兩,蓋過了詩詞和散文,成為文壇的主流文體。可是,小說創作并非都是高雅的,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嚴肅文學作家大多比較正規,要按照小說的套路來寫,而不是隨便結構一篇小說就要發表。而發表系統也比較嚴謹,不僅有責編,而且有校對。讀者讀到的報刊上出現了錯別字,出版社就要登聲明改正。一個作家好幾年寫一部小說,能引起轟動的就算是市場效益好的了,可以賺不少錢。引不起轟動的就算是寫得不好,或者讀者欣賞不了。小說成了幾年磨一劍的東西,甚至十幾年磨一劍,才會出版發行。無論是結構還是遣詞造句都比較精當。當然,也有通俗的小說,武俠、言情的比較受歡迎,動輒十幾萬字,洋洋灑灑,水分很多,但人們就是喜歡,還能改變成電影和電視劇,作家賺得盆滿缽滿。于是,一些作家不淡定了,要寫通俗小說賺錢。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學的通俗屬性就顯露出來,甚至變得濫俗。資本搭建了互聯網,建了小說網站,不但號召人們都來寫小說,而且還要借助流量優勢,實現迅速推廣。于是,在資本的推動下,網絡小說大興。只要是個正常人,到網絡小說網站注冊之后,就可以寫小說了。網絡小說似乎比較民主,并不苛求作者身份,也不會對作品有太多的要求,只要不寫太多誨淫誨盜的東西,能吸引流量,就算是好的小說了。哪怕胡編亂造的沒有現實基礎的小說能夠滿足人們獵奇的需要,也算是好小說。而這種要求本身就是鼓勵作者批量制作,批量出版。
網絡小說作家日更新一萬多字是常有的事,甚至有人一天能寫幾萬字,導致一部網絡小說動輒上百萬字,比起以前二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簡直就是“大部頭著作”。小說網站按照暢銷書的制作流程來運作,拒絕了創作的主要動力,即靈感與激情、嚴格意義與經典精神。畢竟,工業時代需要迅速成型,需要工藝品,需要休閑與娛樂。于是,作家不再成為社會某種集團的代言人,而是社會故事的講述人,或者說成為玄幻夢境的描述者,卻日漸自戀,產生批量制作的東西,也就產生了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東西。不僅有胡思亂想的所謂科幻小說,而且還有太媚俗和迎合人低級欲望的書,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成批量生產和制作的東西。可以說,網絡小說網站把關不嚴,會產生太多文字垃圾,甚至有人投機取巧,要用人工智能創作小說,以此實現盈利。
批量制作的小說大多都沒有個性,沒有創新性,都是模仿之作,不然就是自說自話,脫離現實太遠。但是,一些媚俗的作品會獲得流量扶持,迅速火遍全網,登上熱搜,還要改編成電影或電視連續劇,改編成網絡游戲,吸金無數。而這樣的作家只是收版稅就收到手軟,可以確保幾輩子衣食無憂,就更別提其他的改編之后的收入了。可以說,很多作家都想達到這樣的境地,只是不能寫出那樣的小說。其實,那樣的小說很多,只是其中一兩部獲得了網站的推薦,作者文筆也不錯,就會在推廣過程中獲利。
嚴肅文學早已經放下身段,進入市場,一方面追求藝術品位,一方面追求市場效應。只是,兩者很難達到平衡。于是,很多嚴肅文學作家不得不適應市場規律,要投身到通俗文學創作領域,寫一些介于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之間的通俗讀本,或者說是用文雅的詞匯描寫媚俗的東西,描寫低級趣味的東西,但并不能算是不好,也不會被審核方面的文化官員們卡住,而是會發行出來,獲得一定的市場效應。從《廢都》到《白鹿原》,似乎都有些鉆空子的意思,但文化底蘊還在,并非完全嚴肅,也并非完全通俗。
當資本推動文學市場化之后,作家們似乎并不能獨善其身,而是要積極投身到市場中去,甚至一些作家已經開始寫暢銷書,寫網絡小說,并非沒有操守,而是為了謀生。史鐵生當年寫劇本,被批評家認為不務正業。其實,作家寫一些賺錢的作品并不叫什么不務正業,畢竟,作家也是人,也需要謀生。只是寫嚴肅文學作品,很容易陷入生活難以為繼的境地。幾年磨一劍,也不一定能暢銷,不一定賺很多的稿費和版稅,還不如直接寫暢銷書,直接寫網絡小說來得直接,來得痛快。不過,一些作家都愛惜羽毛,不愿意適應市場化的推廣需要,而是要守住內心的寧靜,寫自己喜歡的小說。可能是他們經濟條件比較好,就沒必要去寫媚俗的作品了吧。
不管如何,網絡小說以其數量和體量以及推廣力度,迅速霸占各大屏幕,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文體。如此一來,批量制作的小說時代就來臨了。不過,對于有鑒賞水平的讀者來說,還是要讀一些正規文學刊物上的小說,以此獲得慰藉,保持美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