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2023年“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廣州會場)開班典禮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開班典禮上,航天英雄、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楊利偉將軍以“矢志航天 筑夢蒼穹”為主題進行了專家授課。
新一代飛船能承載4至7名航天員
楊利偉的授課從“飛天”開始講起。“‘飛天’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和悠久文化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非凡智慧和無窮創造力的民族。自古以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敦煌飛天等許多動人的傳說廣為流傳。”
授課中,楊利偉圍繞建造中國空間站的建造、航天員選拔訓練、忙碌的太空生活、航天科普教育幾方面展開。他還詳細給大家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14大系統。
“世界航天發展到現在,很多成果都應用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說小孩使用的尿不濕最早就是給航天員研制的,后來逐步推廣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我們用的微波爐、核磁最早也是航天方面的產品。”
楊利偉透露,目前我國正在研制新一代飛船,預計新一代飛船將在2027年~2028年飛行。“現在我們飛船有三個人的承載能力,能把三個航天員送到太空中去并返回地面。將來新一代飛船,會有承載4至7個航天員的運輸能力。而且,將來載人登月也會用新一代飛船,去建構我們的空間站以及深空探測。”他表示,前段時間,新一代飛船的返回艙已經進行了試驗,很成功。
航天員像“多面手”
楊利偉表示,中國數十年航天發展,孕育出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很多人在問,我們航天員面對這種高風險的時候,是什么來支撐?實際上,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是支撐我們航天員面對風險時的動力。”
航天員要經過哪些專門訓練,掌握多少技能?楊利偉介紹,航天員這個職業是應用型的,需要學很多不同學科的知識,才能支撐在太空中的工作,因為不可能會把其他專業人士帶去太空。他說,從執行航天訓練的項目來講,開設了八大類50多門課,這其中包括體質訓練、太空或者航天環境適應訓練、心理訓練、專業技術及飛行程序、生存救生等。“航天員就像多面手一樣,在上面一旦有點兒頭疼腦熱,還要自己去吃藥打針,抽個血做個B超啊。”
未來,普通人是不是也能飛上太空?“實際上,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資源問題。”楊利偉說。
兒時最初夢想是當火車司機
講課結束后,在場的老師和同學紛紛向楊利偉提問。
“您在讀書時,對哪些科目感興趣?什么樣的老師對您的有深遠的影響?哪些課程啟發了您的探索欲和創新思維?”一位聽課的老師提問道。
楊利偉透露,學習時,他比較喜歡物理,中學時還擔任過物理科代表。楊利偉說,小學班主任對他影響很大。當時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班主任讓楊利偉去參加了一次數學競賽,他獲得了一個獎勵本,對他帶來很大激勵。“老師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點或特長,能夠很好地激發孩子們整體發展。”楊利偉深有體會地說,“可能遇到一個好的班主任,比去一所好學校還重要。”
在楊利偉看來,兒時的教育和經歷,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意義。
事實上,楊利偉小時候的夢想并不是當飛行員,而是想當火車司機。“我從小對各種新生事物很感興趣。小時候看了《鐵道游擊隊》這部電影,對我影響特別大。為了這件事,還做了很多傻事,和院里的一幫小伙伴跑到火車站爬貨車。”楊利偉說,后來上學后,班上一位同學的父親是飛行員,他們有機會到機場去參觀,當時看到飛行員從一架飛機上下來,特別羨慕。“火車司機也不想當了,想當飛行員了。”高中畢業時,正好在招飛行員,楊利偉第一時間就報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