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了錢花不完怎么辦?許多人會立刻回答一句“存起來”。盡管現在的理財手段越來越多,銀行存款依然是最受中國人青睞的一種。
但近些年來,儲戶可通過存錢獲得的收益越來越少,原因是什么?它會降低人們的儲蓄意愿嗎?
文|Roxie 圖|四象設計部
2022年末,中國的居民儲蓄率約為34%,意味著每100元的可支配收入中就有34元被存了起來,而這樣的高值已經持續了十多年。
新冠疫情更提升了大眾的風險防范意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以儲蓄應對不時之需。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到了61.8%,達到有統計以來的最高點。
與強儲蓄意愿形成對比的是越來越低的存款利率。
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93~1995年中國的1年期存款利率接近11%,也就是說在當時存100元,1年后能拿回約111元,而從2015年起,100元存1年就只能拿回101.5元了。
當然,這個數字只是央行給出的基準利率,并不等于普通人存款時享受的利率。為了吸引儲戶,商業銀行會在存款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增加一定基點,中小銀行給出的利率往往比國有大行更高——融360數據顯示,今年4月國有銀行1年定期存款的平均利率為1.9%,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的均值則都在2.1%以上。
但近期各類銀行都在著手減少付出的利息。2022年9月,6家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整體節奏為3年期下調15個基點,其他期限下調10個基點。當時中小銀行大多按兵不動,而今年4月,多地的中小銀行密集開啟下調模式。5月5日,渤海、恒豐、浙商銀行同步降低了存款利率。
近日又有多家銀行陸續發布公告,從5月15日起調整通知存款與協定存款的利率,其中桂林銀行的下調幅度高達55個基點。這兩類存款都是類活期存款,靈活性比定期強,收益率好于活期,銀行推出的目的便是為了攬儲,如今利率也開始下調。
為什么銀行急著降低存款利率?
背后其實是貸款利率在降低——2022年,我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連續下調了3次。銀行要給存款人付利息,貸款人則要給銀行付利息,一旦貸款利率下降,銀行放貸后收回的利息變少,如果給存款人的利息沒有同步減少,銀行的營業壓力就會變大。
尤其是對中小銀行而言,高息攬儲一直是它們與國有大行競爭的有效手段,盡管利息成本高,只要最終能夠放貸給企業,還是可以盈利的。但如果貸款利率降低乃至貸款需求下降,通過高息爭搶過來的資金,反倒會變成燙手山芋。
因此,下調存款利率能幫助銀行降低成本,也可為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提供空間,減少實體經濟的綜合融資成本。而從儲戶的視角來看,存款收益減少或許會使他們的儲蓄意愿減弱,將更多資金投向消費市場和其他投資領域。
央行發布的4月金融數據顯示,住戶存款減少了1.2萬億元。而據普益標準數據,4月理財市場規模環比提升5.14%,相對回暖。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的存款利率已經處于較低水平,今年繼續下降的空間相對有限,但從中長期來看,市場無風險利率(即投資沒有任何風險的對象能帶來的利率)下降是大勢所趨。
中國人偏愛儲蓄,主要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種思維模式不會輕易更改。在沒有太多穩妥理財手段的前提下,就算利息再低,不少人還是會繼續把錢存到銀行。降息大潮來襲后,有的儲戶甚至奔襲千里,只因外地銀行提供的利率更合算。
而存款利率低的情況在全球并不罕見,包括日本在內的有些國家的存款利率甚至是負的。維持了數年低利率的歐美經濟體,去年以來卻出現了“加息潮”,如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在16個月內飆升500個基點,又是什么情況?
感興趣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接著聊存款利率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