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濟南一個300多人的“清華北大研學團”被指根本沒有進入校園,宣傳中“三天清華北大學生現場傳授經驗”,實際上只交流了不到一天,就變成了“教官訓練站軍姿”,承諾的景點參觀也成了只是在門口“打卡”。研學市場逐步走熱的同時,游而不學、研學機構魚龍混雜、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研學團到底該如何監管?
以聯合清華北大權威資源、校址參觀、與兩所高校“學霸”交流、聆聽教授講座為名的 “清北有道研學營”,看似“高大上”,但300多個孩子參與之后,家長卻發現,曾經承諾“全程陪伴”的清華北大學生只出現了一天,之后就變成了導游、教官接管,“參觀清華北大校園”成了參觀清華藝術博物館,剩下時間安排的是景點參觀和教官培訓。
“剩下時間就是站軍姿、逛景點。故宮也沒有去,長城打個卡就算去過了。住宿條件也不好,基本上就靠吃泡面。當時非常生氣,回來之后我們才發現這家公司也不是旅行社,它是個培訓機構。”
很多家長其實并不是從年幼的孩子那里了解到這次研學的實際內容,而是幾位參與研學輔導的清北學生主動披露的。張同學是清華大學的在校生,她在校園論壇上看到有人招募學生講授學習經驗,到達現場時發現孩子們的居住條件不佳、組織混亂,自己也沒機會和孩子們深入交流。
“第一天給孩子住的地方像一個臨時搭建出來毛坯房,后來幾天是類似大廳一樣的地方,我才跟孩子們聊天5分鐘,他們就被要求去睡覺了,完全是混亂的狀態。”
“它不好界定是研學性質、旅游性質或夏令營性質。對這個行業領域的規范,應是教育部門主管,如果它摻和了旅游,文旅也得監管。這方面現在有很多邊界不清楚。”
“聯合執法是一種方法,更多的還需要普及一些相關的知識,提供相關的信息,給出恰當的建議。如果企業做研學又沒有資質的話,應該是工商部門管,因為只要經營肯定要跟工商有關。教育部門跟旅游部門可以提供標準或手冊之類的指南,給市場傳達清晰的信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編輯:賈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