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大學教授“變身”航天員,將科研工作搬到太空

導讀原標題:85后大學教授“變身”航天員,將科研工作搬到太空5月29日,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名單公布,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即將出征...

原標題:85后大學教授“變身”航天員,將科研工作搬到太空

5月29日,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名單公布,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即將出征。

隨著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名單的公布,36歲的桂海潮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里。細心的人很快發現,他佩戴著眼鏡,這將是我國首位戴眼鏡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

與往次飛行任務不同,神舟十六號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將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我國航天員隊伍“新成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秀”。這其中,作為我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首個載荷專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觸地說,“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

5月29日11時,神舟十六號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這是神十六航天員乘組首次集體亮相。圖為航天員桂海潮。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我國首位載荷專家

“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建設發展的初衷。我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后,工程全面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隨著載人天地往返技術日趨成熟,科學家們在這座國家太空實驗室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已成為可能。

此前,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為滿足工程任務需要,第三批航天員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

何謂載荷?航天器上裝載的、直接實現航天器在軌運行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被稱為有效載荷。載荷專家從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中國空間站模擬構型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是選拔招募載荷專家的對象高校之一,學校高度重視這次選拔,精心組織有關工作。在以“空天報國”為精神內核的北航, 青年老師們紛紛踴躍報名,桂海潮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同學和同門、宇航學院教師王悅回憶,得知選拔航 天員的消息后,桂海潮立刻向導師徐世杰表達了報名的想法,在徐老師的鼓勵下,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航天員的選拔過程極其嚴苛,對身心綜合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經過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的重重篩選,桂海潮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

在此后的2年多時間里,桂海潮又經受了8大類、200余項科目的嚴格訓練和考核,終于為“上天”做好了萬全準備。2023年5月30日,他將作為我國首位載荷專家,隨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出征,在廣袤的太空開啟一段難忘的旅程。

從航天“追夢人”到“圓夢人”

厚積薄發的航天學者

桂海潮(右一)本科畢業合影

還有更多豐富的側面:他喜歡書法、愛好練字,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公告是自己親手用毛筆寫的,別具一格。他對生活非常認真,王悅是他的同學也是室友,每天睡前都會見他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寫日記,總結一天的收獲。“有一次在辦公室,他偶然讀到以前的日記,哈哈大笑起來,感慨學生時代的青澀。”

言傳身教的良師益友

在北航任教以來,桂海潮共指導了1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名已經順利畢業。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他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和學生培養,全方位關心關愛學生的發展。

同課題組的博士生夏新會回憶,開大組會的時候,“桂老師思維特別活躍,總能一語中的發現問題,基礎功底很深,說話也風趣幽默”。蘇文杰是桂海潮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桂老師在細節上總是能給予特別精準的指導,”她回憶,自己有一次在復現論文結果時遇到了問題,桂海潮看后提醒她調整一下參數,“調完之后立刻對了”。他在審稿博士學位論文時,會詳細列出三四十條修改意見,緒論中的圖片引用錯誤都會指出來。

不僅學術上細致指導、嚴格把關,桂海潮也很關心同學們的日常生活,和大家平等相處、教學相長,愿意從學生身上學習。博士生陳子龍說,每次和桂老師見面聊科研,他總是先問大家生活上有沒有困難或者煩心事。“有一次桂老師回學校,叫我們一起吃飯,那天下雨了,我和桂老師同撐一把傘,他就摟著我的肩膀,感覺像哥們兒一樣。”

作為航天學者、教師,桂海潮視野開闊,在研究專業之外,也關心國家航天事業的整體規劃,并和同事們研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時,他鼓勵同學們都去參觀。他的師兄、宇航學院教師鐘睿回憶,在入選航天員之前,桂海潮就提出想研究空間站艙內服務機器人,帶著幾個本科生開展調研,很快做出了成果,還在學校“馮如杯”科技作品競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厚植空天報國情懷

桂海潮還有一 個光榮的身份——共產黨員,他很早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愛黨報國、又紅又專,是“北航人”這個身份帶給他的深刻烙印。張曉天說,那幾年入學時,校園里“歡迎你,未來的航天工程師”的紅色條幅特別醒目。宇航學院院長王偉宗說,“談航天、干航天、愛航天是學院永遠的主旋律”。

課堂上、實驗室里,同學們所學的知識能與航天重大型號緊密結合。“講火箭發動機原理,我們留的作業就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熱力計算”,王偉宗說。“上課的老師就參與過國家型號研制,這對同學們是很直接的影響”,王悅說。基礎知識、前沿技術、工程應用的有機融合,讓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扎實又迅速。重視綜合項目育人,北航一號到北航四號相繼發射,同學們在校園里就能當總師。年復一年,校園里的航天文化節熱鬧開展,航天報國的種子生根發芽。

綜合自:新華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網、澎湃新聞、新京報等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