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前首富被立案,10萬股東慌了:股價暴跌14%!他熱衷炒股,兩次違規被罰沒1億多元

導讀 原標題:東莞前首富被立案,10萬股東慌了:股價暴跌14%!他熱衷炒股,兩次違規被罰沒1億多元每經記者:陳鵬麗 每經編輯:張海妮,盧祥勇5月...

原標題:東莞前首富被立案,10萬股東慌了:股價暴跌14%!他熱衷炒股,兩次違規被罰沒1億多元

每經記者:陳鵬麗 每經編輯:張海妮,盧祥勇

5月11日晚,易事特(300376.SZ)發布公告稱,公司及第一大股東揚州東方集團有限公司之控制人何思模分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及何思模立案。

5月12日,易事特股價大跌,盤中最大跌幅一度達14.32%,截至收盤跌幅達13.94%,市值較前一日收盤蒸發了超20億元。

截至2023年3月31日,易事特股東總數為103733戶。

值得注意的是,何思模之前就因為操縱股價、內幕交易而兩次被罰,其中第一次罰沒1.28億元。

公司及創始人被立案

對于信息披露的具體違規內容,上述公告并未透露。易事特稱,公司將積極配合中國證監會的相關工作并嚴格按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正常,經營狀況平穩有序,本次立案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和管理造成不利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何思模是易事特的創始人,2018年6月之前,何思模是易事特的董事長、總經理。何思模辭職后,其兒子何佳接棒上任易事特的新董事長。截至今年3月底,揚州東方集團直接持有易事特31.77%股份,系公司第一大股東。

圖片來源:易事特官方微信

消息面上,第一大股東揚州東方集團日前剛披露減持預告,后又迅速終止。5月4日,東方集團及易事特的高管于瑋同時發布減持股份的預披露公告,東方集團及于瑋計劃未來4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其中,東方集團擬減持不超過6982.5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比例的3%;于瑋計劃減持不超過53.2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比例的0.0229%。

5月11日晚,公司在宣布收到中國證監會立案通知的同時,也宣布東方集團及于瑋提前終止股份減持的計劃。

易事特2023年一季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3.93億元,同比增長3.9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8億元,同比增長9.91%。2022年年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為47.42億元,同比增長10.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67億元,同比減少28.75%。

公開資料顯示,易事特主營智慧電源、數據中心和智慧能源三大板塊業務,是UPS電源龍頭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

圖片來源:易事特官方微信

2014年至2016年,易事特年年都推“高送轉”分紅方案。2014年4月,易事特的總股本為8945萬股,到2016年底,易事特的總股本增至超過5億股。

今年1月初,易事特方面公告,廣東省廣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物集團)、廣東恒銳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廣東恒銳)、東方集團及何思模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及表決權放棄協議。廣東恒銳擬向廣物集團轉讓其持有的易事特17.94%股份(約4.18億股),同時,東方集團不可撤銷地放棄其持有的全部上市公司股份的表決權。上述股份轉讓完成后,廣物集團將取得對易事特的控制權,廣東省人民政府將成為易事特最終實控人。目前,該股份轉讓事項仍在推進當中。

曾是東莞首富

2014年1月27日,易事特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一上市股價飆升,從18.4元/股的發行價漲到3月4日68.29元/股的收盤價,一個月時間,股價漲幅達271%。

隨后幾年公司業績也迎來高光時刻,2017年易事特營收增至73.18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4億元。何思模的身價也隨之暴漲,據報道,2014年他首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當年財富為46.5億元,排在342位,接下來3年也連續上榜。在福布斯2017華人富豪榜上,何思模以17億美元的資產成為東莞新首富。

東莞發布微信公眾號2017年4月文章截圖

不過到了2018年6月29日,何思模因違法操縱股價被證監會開出1.28億的“天價”罰單。其中,違法所得約6400萬元,罰款約6400萬元。彼時易事特公告稱,何思模將引以為戒,杜絕此類事項再次發生;易事特將督促董監高人員加強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規范運作意識和水平,不斷完善內部控制。

被處罰后的何思模因遲遲沒有繳納罰沒款,“登上”證監會第二批資本市場失信人名單。3天后,何思模向證監會繳納罰款1.28億元。2018年6月15日,何思模向易事特遞交了辭職報告。

然而2020年,何思模又遭證監會處罰。當年9月,證監會公布的行政處罰決定顯示,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何思模利用海陸重工擬重組標的控股股東透露的內幕信息,控制5個賬戶內幕交易海陸重工,合計耗資約2000萬元,最終虧損了近177萬元,還被證監會罰款60萬元。

記者|陳鵬麗編輯|張海妮 盧祥勇 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每日經濟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