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保障中國航母的“種子部隊”:保障快一分,戰場勝算就多一分!

導讀 原標題:走進保障中國航母的“種子部隊”:保障快一分,戰場勝算就多一分!【環球時報赴青島特派記者 郭媛丹】被譽為“奶媽”的新型綜合補...

原標題:走進保障中國航母的“種子部隊”:保障快一分,戰場勝算就多一分!

【環球時報赴青島特派記者 郭媛丹】被譽為“奶媽”的新型綜合補給艦經常會伴隨著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一起執行任務,但有一支同樣是遼寧艦馳騁大洋必不可少的力量卻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其實,他們也是保障航母的“種子部隊”——北部戰區海軍某綜合保障基地。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這句話形象地表明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北部戰區海軍某綜合保障基地擔負為遼寧艦航母等各型艦艇提供氣、油、水、電、彈藥等各型物資的職責。

“基地作為航母保障的種子部隊,率先步入航母時代,率先迎接萬噸大驅。”據該基地領導介紹,基地是直接保障作戰指揮和戰斗部隊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與一線艦艇部隊除了擔負的具體任務不同,在向打仗看齊、向打贏聚焦上具有一致性和統一性。

軍事訓練就要抓實戰化。據了解,當前海軍在每次執行任務上岸之際,艦艇首先要做的是裝載油水、食品等,隨時準備離港執行任務。艦艇也具備隨時從訓練轉入戰斗任務的能力。戰斗艦艇實戰化水平越高,隨之而來的是對保障提出新的要求:保障快一分,戰場就多一分勝算。

以往艦艇出海或返港,都是在靠泊后提報需求,保障分隊再進行物資籌措與裝載,從提報需求到補給上艦時間較長,這種保障模式只能適應平時,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必然捉襟見肘。針對這種情況,該基地提出“海上下訂單、岸上先預置、靠港即補給”的新型保障模式,將后裝保障的節點前移,根據艦艇需求,對雷彈、軍需、油料等戰備物資進行提前置備,運用信息化手段和現代物流精確配送,最大限度縮短保障時間。

該基地的相關領導介紹,當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與海上艦艇進行有效通聯,及時回傳需求訂單,后來經多部門多機構協調,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信息及時傳輸。目前基地先后與數十家國字頭企業和科研院所簽署合作協議,建立應急響應機制,通過該模式順利完成多批次遠海任務編隊的物資補給。

該基地某保障大隊副大隊長盧立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保障遼寧艦為例,在新型保障模式下,大幅縮短保障銜接時間,我們對航母彈藥保障時間效率大為提高。

盧立飛表示,隨著遼寧艦等各型艦艇的加入,對我們的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保障的不僅是航母一艘艦艇,而是整個編隊,整個航母編隊所需彈藥數量增長了很多,自然對我們保障效率和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們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保障任務,以縮短航母編隊出航準備時間。”

為此,該大隊在不斷摸索,提升質效。據盧立飛介紹,在吊裝階段制定了優化方案,包括采取多線并行,也就是同時實施數條裝載線裝載;對人員進行“三跨”訓練,也就是跨專業、跨崗位、跨戰位,確保一人可以做到一專多能、一人多崗,在大項任務需要時,能快速組成多支任務分隊,確保快速完成任務。

近年來該基地也在保障智能化和自動化方面進行一些改進,盧立飛所在大隊派出專業技術隊員到工業單位進行學習,在作業場景上也引進一些智能化和自動化技術。據他介紹,“經過技術改造后保障效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在面對不同任務類型和不同艦艇配屬時,不斷縮短保障時間、提升保障質效是該基地官兵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盧立飛說,在航母出航前我們壓縮了備戰時間,這也意味著航母編隊的持續作戰時間延長了,為此我們一直在不同的技術和資源條件下進行摸索。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