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辦釋放重要信號:曙光就在前面

導讀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寫:“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而活著的。”今天重溫這句話,是因為我們看待當下的處境、身邊的環境,都離不...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寫:

“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而活著的。”

今天重溫這句話,是因為我們看待當下的處境、身邊的環境,都離不開兩個字——希望。

一個有希望的人,同時還必須具備信心。光有目標不夠,必須有信心抵達目標。

當下我們不缺希望,缺的是信心。

很多人問,疫情什么時候是個頭?

疫情過去了,還能像以前一樣下館子、看電影,放心消費嗎?

打工人還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嗎?

生意人還敢貸款投資嗎?

剛開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兩個字,也是信心。

“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大力提振市場信心。”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社會政策,信心是一切的綱。

信心就像空氣,如果空氣足夠,我們渾然不覺。一旦空氣被標上昂貴的價格,比黃金更珍貴,說明我們被置于了一個缺氧的環境。

12月19日,人民日報發布的《回應當前經濟熱點問題,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連答11問!》,其中提了9次信心。

當涉及具體所指時,“信心”二字最多出現在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論述中。

“當前,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發展預期偏弱,信心不足。”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對我國是否還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有各種不正確的議論,給社會信心和發展前景帶來嚴重不良影響。”

其次是外資企業。

“外資企業普遍關心自身在中國雙循環、自主創新戰略中的作用,這也決定其在華經營的長期信心。”

現狀大家都有所感受,每一個人都無法與大環境脫離開來,置身事外。目前亟需的是統一認識,建立信心。

這樣的認識就是——

困難是現實的、暫時的、難免的,要精心做好過渡期管理,曙光就在前面。

首先必須承認現實的困難,不逃避。鴕鳥一遇到危險,就把頭埋進沙子里,以為看不見危險就是沒有危險。

放任局勢發展的鴕鳥心態,不是當下所取的策略。

比如提振民營企業長遠發展信心,提到“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比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提到“要擴大市場準入”“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

同時,每一個個體也應該相信,相信疫情終究會過去。

相信市場始終留機會給有準備的人。

相信努力會讓明天掙的比今天多。

相信明天比今天更燦爛。

既然生活總是要繼續,那就不要被眼下的困難嚇到,看不見前方的曙光。

最后一句話,困難是難免的。

“難免”是認識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后得出的結論。當我們認識到這一個過渡期無法避免,抱怨無益,就更容易選擇坦然接受。

愿我們都能在積極行動中,得見曙光。

撰文|柴歸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