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異常激烈的城市競爭和中部多個省份“競逐爭流”之勢,江西今年放出了大招。
虎年春節上班后的第一天,江西省委、省政府以最高規格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攻堅行動,推進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這一會議以精準務實之策接連揮出兩記重拳:深入推進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加快實現數字經濟爆發式發展、營商環境跨越式提升。
全省范圍開展如此高規格的行動,實際的成效如何?作為江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昌的成績令外界關注。
來自南昌市發改委的數據:今年1-10月,南昌全市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899.02億元,同比增長5.9%,總量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總量的四分之一。
VR之城、元宇宙之都……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平臺、項目、人才開始將目光鎖定南昌。
數字經濟百花齊放的背后,是優質營商環境提供的陽光雨露。今年前三季度,南昌營商環境綜合評價排名位列全省第一。納稅人滿意度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四,在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第三方評估中位列第13名。
發展的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城市。努力培育內生動力的南昌,在獲得外界矚目之時,也讓外界對這座城市重燃信心。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南昌迎難而上,奔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一號改革工程”:一場前所未有的動員
劍指營商環境優化升級的“一號改革工程”力度前所未有。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其核心歸根結底就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在南昌,優化營商環境是怎樣從黨委、政府的“一紙規劃”成為給企業提質增效的“實戰手冊”的?
“不僅是高位推進,而且還有著非常廣泛的動員,更多的黨政部門和公職人員都參與到了提升南昌營商環境的行動中來。”南昌市發改委副主任鐘堅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為落實好“一號工程”的要求,南昌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還結合營商環境的18個一級指標成立了18個指標部,由相關市領導擔任指標長和組長,頂格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的“一號改革工程”。
在很多人眼中,提升營商環境是那些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部門的職能。而在今天的南昌,有許多的機關部門也參與到其中。
數字物流法企直通站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楊喆 圖
青云譜區是南昌數字物流產業發展重地,數字科技創新在為物流企業提質增效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型法律問題。
良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司法的保障。響應雙“一號工程”的號召,今年9月,青云譜區人民法院集結司法界、學術界、企業界的力量在江西省物流行業協會成立了江西省首家“數字物流法企直通站”。
“過去基層法院主要通過發揮審判職能來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次我們把工作環節靠前,針對企業在數字物流場景應用、勞資關系、合同糾紛等方面提供司法服務。”青云譜區法院副院長王芹告訴澎湃新聞,依托法企直通站法院建立了和企業的溝通渠道,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為省物流行業協會1000余家會員單位提供零距離法律服務。
關注中小企業,以小事觸動觀念轉變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但究其根本,各級領導干部能否形成為市場主體自覺服務的意識才是決定環境是否持續優化、項目能否順利落地、企業是否能留得住做得大的關鍵因素。在實施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的過程中,南昌有什么好的經驗做法嗎?
在鐘堅看來,觀念問題是最根本也是最頑固的問題。因此,南昌選擇從小事入手,先讓公職人員養成為企業服務的習慣,再推動觀念的轉變。
結合企業的訴求,南昌列出了“任務清單、問題清單、改革清單”,一年有五六百項的任務需要落細落實。
“雖然是一件件小事,但對企業來說這就是獲得感最直接的體現,為企業服務的公職人員也能從中收獲自身的成就感。”鐘堅表示。
過去,一些地區和干部為吸引大項目落戶,往往會給出一些后期難以兌現的承諾,這不僅有損政府的公信力,也影響了企業進一步投資的信心。
“過去狹義層面上的‘招商環境’其實并不是我們今天的目標,良好營商環境一定是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因此,我們在推進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時把關注重點放到了中小企業身上。”鐘堅告訴記者,很多南昌的干部在認識上開始有了這樣積極的轉變。
11月的一個工作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走進了南昌市西湖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
為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第一時間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確保惠企政策落實落地,西湖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在這里設立了“惠企政策兌現”專窗。采取“集中受理、歸口審批、按時辦結、一窗出件、一賬兌付”的模式,集中辦理政策兌現業務。
西湖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
“所有經惠企政策兌現窗口受理的業務審核通過后,將從惠企政策資金池直接撥付申辦企業。”西湖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魏峰告訴記者,為有效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西湖區出臺“23條”紓困解難幫扶舉措,切實打好惠企政策“組合拳”,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增進企業獲得感,促進營商環境優化再升級。今年以來,已累計兌現惠企資金4.7億元,惠及企業1.6萬余家。
鐘堅介紹,南昌積極學習國內發達地區的經驗做法,對這些地方擴大開放的成功經驗,采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從而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創造更優營商環境,努力扮演好營商環境“追趕者”的角色。
雖然近年來南昌市在營商環境方面有了較大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鐘堅深知,企業對于營商環境的感知始終是在比較中產生的。“企業會把在南昌遇到的情況和發達城市比,因此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比過去好,要始終對標先進,南昌仍需努力。”
發展數字經濟,南昌為什么能?
一片土地的魅力,遠不止經濟數據。
江西省委、省政府在今年“新春首會”上提出,南昌要高水平打造全省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區。
可對于地處欠發達省份、省會首位度不高的南昌而言,重倉數字經濟這一技術、人才、資金高度密集的領域,無異于一場“豪賭”。人們不禁要問,發展數字經濟,為什么是南昌?
時間退回到六年前,在江西首次提出“強省會”口號的2016年,南昌正式宣布打造全球首個城市級VR產業基地。也是從那時開始,數字經濟的種子開始在這片紅土地上種下。
為了城市的垂直崛起,南昌選擇了換道超車,但它并非“白手起家”。作為新中國第一架飛機誕生的地方,南昌在航空、汽車等行業基礎雄厚。此外,在光學設備、精密儀器、傳導控制等領域,本土企業都有一定的積累。
為了做強數字經濟,南昌拿出了再打新時代第一槍的魄力。
圍繞“一核、三基地、多點支撐”空間格局,南昌緊盯移動智能終端等16條數字經濟主攻賽道,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招引力度,通過項目招引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
新興產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可對于地處中部省份的南昌而言,如何解決這一發展短板呢?
在不遺余力從外招引人才的同時,南昌也沒有忽視本土人才的培養。以VR產業為例,南昌在搶抓VR產業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深挖地方高校的人才智力優勢,支持高校積極設置虛擬現實相關專業,不斷推進VR“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體系的建設,以產業集聚人才,以人才助推發展。
據南昌市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開設VR專業的高校數量已有180所,其中南昌以13所的數量居全國城市首位。在南昌,已經形成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全方位多層次的VR人才培養體系。
“我們企業是2019年落戶南昌的,當時最看重的就是這里豐厚的VR人才資源。南昌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企業入局VR賽道的首選之地。”南昌威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艷超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經過六年多的堅持,VR產業在南昌得到了快速發展。2021年,南昌全市VR及相關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09.9億元,規模同比實現翻番。亮眼的數據背后,是南昌市以紅谷灘VR科創城、VR基地為核心區,以小藍VR產業基地、高新區“5G+VR”特色產業園為兩翼,“硬件+軟件+相關服務”的VR產業體系布局的逐漸成型。
VR是“元宇宙”的核心入口和載體。今年,南昌市又瞄準元宇宙這個風口,出臺了相關行動方案,將“元宇宙”相關產業作為主攻賽道之一,以九龍湖區域為重點,依托VR產業基地、VR科創城,規劃布局VR/AR、人工智能與5G、數字文創等產業,聚焦交互感知設備研發、數字內容制作、數字孿生、沉浸式體驗等元宇宙相關領域,打造總部企業集聚、科創文創迸發、綠色低碳宜居的“元宇宙”試驗區。
占地面積346畝的南昌市紅谷灘區元宇宙·VR數字農業示范基地是“元宇宙+農業”典型應用項目。通過3D建模技術,基地已在元宇宙虛擬世界按1:1復制。進入中草藥車間,戴上AR眼鏡,澎湃新聞記者開始了沉浸式的參觀體驗。
紅谷灘區元宇宙·VR數字農業示范基地
在這里,移步換景,手指就是鼠標,不僅可以“透視”園區里面的植物以及管網設備,還能直觀看到植物的生長狀態。
通過融合運用數字孿生、區塊鏈溯源等新技術,農業生產大棚正在大變樣。記者了解到,生長在精細化控制的溫室,草莓、番茄等農產品的產量比普通大棚增加5倍以上,這為控制成本、面向大眾消費創造了必要條件。
在農產品銷售端,元宇宙技術也在撬動變革。基地建設了一個元宇宙商城,與傳統平面電商的購物體驗不同,和游戲中的虛擬農場也不同,這是一個深度沉浸式的購物環境。
“從泥土躍升云上,融通虛擬與現實,元宇宙技術帶給農業的想象空間巨大,未來值得期待。”基地負責人孟凡明說。
數字經濟的發展,還離不開數字設施和數據基礎的支撐。
走進位于南昌經開區的中國(南昌)數字經濟港內的中國聯通智·云數據中心機房,648個單位能耗5000瓦的IT機柜排列整齊,服務器的燈光正交替閃爍。
中國聯通江西省分公司項目經理熊欣告訴澎湃新聞,中國聯通智·云數據中心建筑面積超1.5萬平方米,總體規劃3000個機柜,項目總計劃投資20億,是中國聯通在華東地區的重要戰略布局,將廣泛為政府、互聯網企業及“一帶一路”國際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礎設施,以及定制化、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中國聯通智·云數據中心機房
“作為骨干直聯點核心機房,這里將為行業用戶提供云計算、云存儲等服務。目前,國內幾家頭部互聯網企業已與我們簽約,將使用我們提供的云計算服務。”熊欣透露,隨著江西省內多個云計算中心、機房的建成,云計算業務也成為了江西聯通發展增速度最快的板塊,他相信這一機遇也將為南昌乃至江西全省的數字產業發展帶來利好。
今年5月5日,南昌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開通運營。澎湃新聞記者從南昌市工信局了解到,在江西申報建設南昌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之前,運營商之間的跨網絡訪問,都需要經由武漢、廣州、成都等已經建設直聯點的省份進行繞轉。
南昌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的開通,徹底改變了江西網間流量需要通過外省繞轉的局面。使外省互聯網訪問江西互聯網的網間丟包率明顯降低,極大提升了網間通信速度和質量。
數字經濟賦能“南昌智造”
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接下來如何讓傳統企業建立對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準確認知,從而激發企業的積極性,成為了南昌的政府部門思考的問題。
通過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南昌制造”正逐步邁向“南昌智造”。
走進江西兆馳半導體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廠,智能機器人正有序運作著。所有設備均實現了5G+工業互聯網連接,車間之間的物料搬運全部通過AGV無人車輸送,各產線正在全力生產趕制訂單。
江西兆馳半導體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廠
江西兆馳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辦政府事務負責人王蓉告訴澎湃新聞,智慧工廠的打造,實現了產品及工藝全流程創新協同,驅動業務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更好地實現增效、提速、降本、綠色、定制化的發展目標。同時,數字化也賦能了企業精細化管理,驅動上下游產業鏈共同高質量發展。
澎湃新聞從南昌市發改委了解到,為深度賦能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南昌市持續推進“萬企上云上平臺”活動,今年1-10月新增上云企業13624家,累計上云企業33000多家。建成了華興針織5G+智慧工廠等一批數字化智慧工廠,27個項目入選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數字技術對產業的放大、疊加作用更加凸顯。
據統計,當前南昌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已經超過40%。下好數字經濟之“棋”,助力經濟走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成為南昌寫好發展文章的關鍵“落筆”。
今年5月26日,南昌出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全力打造全省創新引領區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以硬核舉措強力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
《行動方案》提出,南昌將加快打造省內為先鋒、中部有地位、全國有影響的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區。力爭到2025年,全市廣口徑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左右,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
拿出“跳起來摘桃子”的干勁,欲在一眾發展“優等生”環繞下尋求夾縫突圍的南昌正通過數字化改革思維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努力形成“1+1>2”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