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貨幣持久戰(3)
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4日開啟首次訪華之旅,隨行的德方經濟代表團也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此次隨朔爾茨文化的商界領袖來自多個行業,他們代表的企業每年在華營收高達數百億歐元。
以巴斯夫為例,這家最近投資中國最大的德國企業,宣布將在2030年投資100億歐元,這也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
大眾和寶馬兩大全球汽車巨頭,在中國都有數十億歐元的重磅投資信息披露。
據美國公司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是在華歐洲企業投資最大的來源國,2021年新增投資占比高達46%。
受美元加息影響而引發的全球主要國家貨幣匯率的變化,很有可能將中德雙方加大彼此貿易投資獲得的紅利化為烏有。
以美元為坐標,自2021年10月以來,受到美元加息的影響,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一直呈平穩的漲幅,從6.5到7.2;同一時期美元與日元的匯率從112漲到150,而美元與歐元的匯率從0.86漲到1.02。
以歐元為坐標,同一時期的歐元與美元、日元、人民幣的匯率變化,分別為1.16到0.97(跌)、124到144(漲)、7.4到7.09(跌)。
以人民幣為坐標,同一時期的人民幣對美元、日元和歐元的匯率變化,分別為0.158到0.137(跌)、17.5到20.4(漲),0.13到0.14(漲)。
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美、歐、中、日四個國家之間的匯率漲跌關系:美日波峰波谷振幅較大,歐中基本同頻波動較小。
眾所周知,匯率走低,有利于出口;匯率走高,有利于投資。
站在美元霸權的角度,美元與主要幣種的匯率一直呈持續走高而不斷升值,有利于美元資本持續對各國加大投資,不利于美國商品出口。
然而實際上,由于受到俄烏沖突影響,美國包括天然氣在內的各類大宗能源商品出口數量爆漲,其價格漲幅明顯大大超過貨幣貶值所造成的損失。
同時,由于地緣沖突導致的歐洲經濟局勢不穩定,美元資本在歐洲的投資大大減少。
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出現,在不穩定的政局因素的影響下,歐美之間的貿易投資走出了逆周期曲線,歐洲明顯處于吃虧的那一方,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貿易逆差和投資逆差都在持續增加,歐洲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一點都不過分。
從歐元的視角來觀察,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走勢比較穩定,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都是一件好事,至少免受匯率波動而造成的損失;從以上角度來分析,擁有雄厚貿易基礎的人民幣是歐元結盟的主要對象。
更何況,近半年來中國的經濟數據已經表明,無論從石油還是天然氣的能源角度思考,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企業在中國投資的工廠,基本上沒有受到能源價格的波動以及地緣沖突的影響。
在此前的文章中,在下已經分析,以天然氣為主的能源,與德國工業之間形成了高杠桿的關系;因此能源價格的振幅波動,對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必然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中德之間的貿易投資還是采用美元作為結算工具的話,仍然不可避免地被美元資本割韭菜;而采取本幣結算,則需要建立一個雙方共同認同的共識機制。
在目前世界流通貨幣還是以美元為主導的情況下,要避免被美元霸權收割,當然要采取被主要國家列為共識機制的貨幣體系,但是在美元的單極霸權之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黃金貨幣作為穩定幣的方案倍受關注。
布雷頓森林體系被終結之后,美國主動放棄對其不利的美元錨定黃金的體系,轉而尋求通過石油乃至糧食以及其他大宗商品替代的牙買加體系。
以本幣錨定黃金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出現較大的財政赤字或貿易逆差,黃金兌付就會出現信用危機,從而導致本幣出現信用危機。
如果有一個能夠獨立于各成員國之外的公共財政體系和公共結算工具,滿足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投資便利化需求,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這就是當年歐元區和歐元推出的初衷。
而這樣一個獨立的區域財政體系和貨幣工具,如果采取的是基于共識機制的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交易,就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決策者會利用國家主權來影響其獨立性。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黃金貨幣具備成為各方共識機制的堅實基礎,而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交易要通過貿易投資數據的互聯互通來實現;實現這一機制,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建立以各國本幣錨定黃金的共識機制,需要各國共同設立股份制的貨幣交易所,并按照各國的GDP加權系數形成以黃金形式為出資且以其出資提供信用兜底;
二、在此基礎上通過統一的數字化管理體系和智能化交易平臺完成貿易投資具體項目的數據建模和信息交互;
三、按照上述邏輯分析的各類貿易投資項目,以黃金貨幣為結算工具完成具體項目的結算清算。
美國中期選舉將至,美元加息仍在繼續,如果中德繼續深化貿易投資合作關系,甚至可能不排除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或將成為歐亞大陸共同抵御美元霸權的主力軍。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研究員吳立峰,為本平臺原創作品,新的一年,祝愿大家攜起手來、戰勝疫情、遏制霸權,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