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有云:普京宣布超額完成30萬征兵,兵力和科技兼顧給中國的啟示

導讀11月4日,據俄羅斯新社報道,普京出席莫斯科解放者即米寧和波扎而斯基紀念碑儀式時,宣布“特別軍事行動”以動員征兵31.8萬。其中,4.9萬人...

11月4日,據俄羅斯新社報道,普京出席莫斯科解放者即米寧和波扎而斯基紀念碑儀式時,宣布“特別軍事行動”以動員征兵31.8萬。其中,4.9萬人已派往特別軍事行動地區進行增援作戰,此次征兵部分來自退役士兵,有著專業性和軍事作戰能力強的經驗。普京在冬季來臨之前準備充足的兵源,會不會發動冬季攻勢?尤為引人關注!

與此同時,烏克蘭也在進行兵力動員。澤連斯基已經簽署《女性自愿服兵役》法律,優先征集有利用作戰專業人員,如醫學、生物學、化學等相關專業性強的女兵。10月28日,據《騰訊新聞網》報道,烏方官網宣布60歲以下男、女性服兵役,并禁止18歲至60歲的男性離境,其便于后續動員征兵。據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報道,總動員兵力超過100萬人,包括:70多萬名武裝部隊軍人、9萬多名國民警衛隊軍人、6萬多名邊防軍軍人、10萬多名國家警察。因此,不難看出在俄烏戰場上,全民參與國防動員的重要性。

烏克蘭危機表面上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其實一開始就是俄羅斯與美國為首的北約乃至其所有盟友之間的對抗。隨著危機的深化,美國和北約國家不僅支援武器裝備,而且提供戰場目標情報,甚至直接的戰場指揮,包括西方國家的大批雇傭兵也加入戰爭,因此,實際上已經演變為北約集團與俄羅斯的政治、經濟、軍事綜合較量,正如秦安老師所講,是高緯度的道義戰、等維度的經濟戰與低緯度的火力戰,普京的目標是“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去核武化、去生化武器化、五霸權化”。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八個多月,烏克蘭資源不斷被消耗,不斷需要新的戰備補給。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不僅從武器裝備支持,甚至還有軍事人員的直接支援。針對目前的無人機戰,美國也向烏克蘭輸送反無人機、抗干擾技術等大量先進武器,其實也是在俄烏沖突實戰中進行檢驗武器戰術性能。目前的沖突,已變成西方各國軍火商的實驗場,均想研發武器名氣倍增,便于達到增加訂單數量的發財路。

在兵源問題上,由于俄羅斯法律規定,義務兵不能出國作戰,僅限職業化軍人前往參加特別軍事行動作戰,因此導致前線 兵力一部缺乏。目前,隨著四地公投入俄,這個問題解決了。按照俄羅斯法律規定,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四地公投入俄后,所有俄軍士兵都可以參與該地區軍事行動了。最后,借鑒俄烏沖突,對國防動員提出幾點建議:

一,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培育科技人才。“當今世界下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以俄烏沖突為例,沖突中雙方均運用無人機、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科技進行了有效打擊目標。例如:烏克蘭使用美國制造的彈簧刀無人機參與作戰,俄羅斯則使用伊朗制造蜂群無人機作戰。足以證明,俄烏沖突運用無人機作戰起關鍵性作用,而無人機與其他武器對比,具有戰場適應能力強、體積小、隱身佳、續航長等優勢,可預測未來代替人力資源作戰的有效武器之一。顯然,這些武器裝備的使用離不開高科技人才。相關工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塑造“科技人才路”。就我國科技現狀而言,解決被牽“牛鼻子”的問題已迫在眉睫。當前,既要發揮高校、研究所等科研的作用,也要發揮企業的技術突破;不僅要充分調動積極性和解決后顧之憂,鼓勵高科技人才參軍,而且要提倡“大眾創新”人人參與的理念思維,重點宣傳扶持與發現社會面的“小發明家”,早人民大眾中提升科技人才基數,調動全社會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科技人員參軍的熱潮。

二是打通“科技人才路”。“科技創新”無國界,科技不僅是為人類服務,還可以造福人類。因此,要完善相關政策,歡迎出國留學的科研人員歸來,讓搞科研人才“安心、安家、安身”的研究工作,防止人才流失。形成兼顧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生態,為國防建設提供高科技支撐。

二,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培育職業化軍事強國人才。和平與發展的前提是“安全”,安全的保障前提是“強軍”。因此,必須樹立“強國須強軍,強軍能安邦,安邦能定國”的卓越戰略思維。當前,俄烏沖突告訴我們,職業化、專業化的高科技軍事力量的重要性。

結合我國實際,面對臺海局勢緊張,以及美國日本等具有高科技實力的域外干涉勢力,我們隨時要具備“武力統一”的能力。考慮到“臺灣海峽”的地緣因素,具有隔海相望的現實狀況,地面作戰部隊和機械化武器裝備面臨無法抵達的情形下,我們不可能按照俄烏沖突的葫蘆來畫臺海形勢的瓢。為此,一方面,針對性培養跨海作戰的高科技軍事力量,比如以海軍陸戰隊為主的專業戰斗力量,強化訓練登島作戰兩棲部隊;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導彈戰”“無人機”戰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制度化。常言道:看不見的危機就是最大的危機,在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歷史長河中,時刻保持著居安思危和憂患意識,當今世界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等多層疊加。在今后以及未來,國際形勢動蕩依然嚴俊,多方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危與機同生共存。國防動員的成敗對每個國家和民族來講,任何時刻都具有非常的重要性,是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之道,是關系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總要求。為此,國防動員是否能植入中華民族的思想土壤,決定著民族振興、國家安全的根本保障,甚至可以決定當今戰爭的勝負關鍵因素。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戰略發展以精銳裝備為主,達到武器現代化先進領域水平,人工智能技術已代替人工。也就是說,現代化戰爭越來越依靠高科技,這就需要具有“國家安全觀”意識的高科技人才加入國防建設。為此,我們要將國防動員教育縱到底、橫到邊、全方位地覆蓋到每一個角落,烙印在每一名華夏兒女心上,有效將國防潛在力量轉化為國防實戰力量,確保國家安全、人民幸福,領土完整。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研究員龍有云,為本平臺原創作品,新的一年,祝愿大家攜起手來、戰勝疫情、遏制霸權,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