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曝美國謀劃制裁中國,白宮已建議歐盟收緊對華出口,但遭拒絕

導讀近日彭博社曝料稱,美國官員正在與歐盟同行接觸,討論雙方收緊對中國出口限制的可能性。這篇報道中說,白宮建議歐盟應該從對俄羅斯實施的制...

近日彭博社曝料稱,美國官員正在與歐盟同行接觸,討論雙方收緊對中國出口限制的可能性。

這篇報道中說,白宮建議歐盟應該從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中“汲取經驗”,利用歐美在該領域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強對中國的出口限制。

不過報道也提到,美國的提議提出來之后,歐盟方面表示了拒絕,因為他們認為歐盟和中國的關系跟歐盟和俄羅斯的關系不同,沒有必要也不打算對中國采取與俄羅斯相同的做法。

說得直白一點,彭博社曝光的信息就是美國正在試圖和歐盟溝通,以制裁俄羅斯的手段來制裁中國,但歐盟對此持反對意見,并最終選擇拒絕。

與此同時,新聞報出來之后,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薩洛尼·夏爾馬很快就出面否認了該新聞的真實性,其原話是“美國不打算將針對俄羅斯的出口限制擴大到中國,也沒有對歐洲人提出這個問題。”

客觀地說,美國向歐盟提出聯合制裁中國的提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俄烏戰爭爆發以后,歐美對俄羅斯展開了全方位的制裁,制裁初期聲勢鬧得很大,那時就有西方媒體說,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其實是準備制裁中國的預演。

還有人直接說,美國現在收拾俄羅斯就是“殺雞儆猴”,讓中國意識到美國隨時可以把用來對付俄羅斯的手段復制在中國身上,逼迫中國在中美各種爭議和紛爭中做出妥協。

美國官方針對這些消息當然是一概否認的,但他們沒有辦法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拜登政府上臺以后,提出了所謂“重整盟友體系”與中國全面競爭的戰略,而這個所謂的“全面競爭”戰略,核心就是打壓、遏制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要實現這一點,聯合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就是必然的手段。

只不過由于歐盟和中國之間存在著龐大的貿易,雙方的共同利益太大了,以至于美國無法用其他的利益來誘惑歐盟跟隨美國一起對付中國。

更重要的是,跟俄羅斯不同,歐盟與中國之間不存在地緣政治矛盾,雙方遠隔萬里,歐盟不是全球霸主,不會見不得中國崛起。

恰恰相反,中國的發展對于歐盟來說并非壞事,反而可以為歐盟帶來更多的賺錢機會。

這種背景下,美國想要唆使歐盟跟自己一起來圍堵中國,是很難以辦到的,也因此之故,才有了美國煽動烏克蘭在俄烏沖突問題上鋌而走險,引發俄烏戰爭,最終逼迫歐盟不得不跟美國進一步捆綁,繼而被迫幫美國圍堵中國的一系列后續計劃。

只不過美國低估了俄羅斯,俄烏戰爭爆發以后,歐美雖然對俄羅斯展開了極限制裁,但俄羅斯的經濟卻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韌性,這促使美國想要借助俄烏戰爭拖垮俄羅斯的計謀沒能實現,反而把歐盟拖下了苦海。

現在的局面是,歐盟跟美國之間軍事戰略上的捆綁的確是加深了,但對于介入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博弈,歐盟的態度更謹慎了。

邏輯很簡單,一個俄羅斯就已經把歐盟折騰得死去活來了,現在跟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幾乎可以說是歐盟經濟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如果真的跟隨著美國一起圍堵中國,把歐盟經濟這最后一絲希望給掐滅了,那么等待著歐盟的就不僅僅是被邊緣化的問題了。

歐盟幾個大國中,法國國內此起彼伏的抗議,已經升級到了罷工反對政府的程度,德國制造業紛紛外流,意大利右翼黨派當選執政,其他歐盟國家國內的情況也不遑多讓。

這些動蕩和變化,已經讓歐盟處于崩潰的邊緣,如果這時跟中國再鬧了矛盾,讓經濟形勢繼續惡化下去,那就不是政治動蕩以及抗議游行的事情了,很可能爆發革命,內戰,這顯然是歐盟各國政府不能接受的。

因此之故,歐盟不可能同意美國的提議,歐盟不同意和美國一起制裁中國,美國如果自己干的話損失太大,也起不到逼中國服軟的態度,屬于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操作,因此美國政府當然就得否認他們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但對于中國來說,這件事情里面表現出來的,歐美可能聯合起來制裁中國的這個苗頭,依然值得我們警惕。

它充分說明了,在關鍵技術領域,中國必須繼續加大投資,盡快實現突破,擺脫對美國和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進口依賴,只有我們手中也有了技術,促使中歐之間的貿易,不再有這種技術層面的限制,只涉及到經濟利益的時候,那么對于歐盟來說,美國拉攏歐盟的計策才絕不可能成功,因為他們失去了籌碼。

換而言之,這是主動權的爭奪,如果我們沒有相關技術,雖然歐盟也不太可能跟著美國一起制裁中國,但這就等于是歐盟掌握著主動權,不制裁中國就成了人家的籌碼了。

可如果我們掌握了技術,那么以中國的巨大市場和經濟潛力,就是歐盟求著我們進行合作,只有那時,才能真正避免被威脅的情況出現。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