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世界上更多的國家都看到了中國極具前景的經濟發展道路,都在不斷尋求與中國達成合作伙伴關系,甚至有多國政要紛紛訪華,其中還包括曾表示要減少“對華依賴”的德國。
顯然現在德國在自身和歐洲的巨大壓力下,不得不認清現實,為本國經濟發展謀求出路,因此其決定摒棄錯誤的對華偏見,以恢復和中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而且為了表示訪華誠意,德國總理朔爾茨不僅向政府施壓要求其通過中遠海運對漢堡港股份的收購案,還承諾不會對華脫鉤。
據報道,朔爾茨將于11月4日攜多名德國知名企業高官一同訪華,而這一決定引發了歐洲國家的爭議,所以在出發之前,其收到了來自德國內部和歐盟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態。
德國工商總會總干事萬斯萊本向德媒表示,朔爾茨總理訪華是正確的選擇,若脫離中國,德國將失去繁榮,總會支持總理這一決定。
萬斯萊本強調,當前中國對德國、歐洲甚至是世界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沒有中國的幫助,這些問題將無法得到真正的解決,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對總理來說沒有什么能比訪華是更好的選擇。
萬斯萊本還指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并呼吁總理在訪華期間主動向中方提出,雙方遵守共同的規則,并給予在華德企公平對等的待遇。
然而歐盟工業部長布雷頓卻在接受采訪時警告稱,歐洲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必須認識到中國是歐盟的“競爭對手”,不應該在批準中國的投資計劃時表現得天真,而是應該保持警惕。
布雷頓表示,自從2019年歐盟將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之后,就一直在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減少其對歐洲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以保證中國不會對歐盟有過多的政治影響,因此自己和多名歐洲外交官,都對德國批準中企收購案的行為感到難以理解。
很明顯與德國內部相比,以布雷頓為代表的大批歐盟成員并不愿意放下長期以來的偏見,切實地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當下局勢,所以布雷頓才會在朔爾茨訪華前拋出一番謬論,要求其不要“天真”。
但是若布雷頓能夠放棄所謂的“政治正確”,看清楚現在的歐洲正處于怎樣的危機中心,其或許就能明白,為何朔爾茨寧愿向德國政府施壓,也要抓住與中企合作的機會。
正如萬斯萊本所說,中國在世界上多個重大問題中都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而當下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多國都深受這些問題的困擾,并且不說徹底解決,歐洲各國連緩解這一串問題都夠嗆,因為過度地援烏,使得其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管這些問題了。
要知道,為了響應美國援烏的號召,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都在湊俄烏沖突的熱鬧,為此其付出了大量金錢和武器為代價,然而代價并沒有結束,參與制裁俄羅斯的歐洲各國還一起受到了反制,導致自身開始出現危機,甚至影響到歐洲甚至整個世界。
不過遺憾的是,在多重壓力下,歐洲各國即便不堪這些危機的困擾,但也無暇也無法去進行緩解,而得不到緩解的問題愈演愈烈,對歐洲各國造成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各國也越發無力解決這些問題,讓自己陷入到死循環之中。
其中危機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就是英國了,因為其此前決定脫歐,導致自身不能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有歐盟作為緩沖帶,所以危機給英國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最沉重的。
英國在短短兩個月內,接連換任三屆首相,以尋求解決自身嚴重的經濟危機,但不幸的是這樣的方法不過杯水車薪,僅僅是換首相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而且這樣兒戲般的選舉還引發了英國民眾對執政黨保守黨的不信任危機。
可以說現在的英國就是歐洲各國的前車之鑒,這是因為各國國內都在不斷出現民眾的大規模抗議,這體現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也說明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問題已經到了何種嚴重的地步。
正因如此,受到警示的德國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經濟穩定,停止自己針對中國的錯誤行動,以尋求獲得中國的幫助,挺過危機。
所以,其他歐洲國家也需要從眼前的混亂和危機中吸取教訓和經驗才行,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是不明智的,只會讓自己越來越不好過,最終還會為自己的錯誤之舉付出嚴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