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就毀掉?臺媒稱臺積電大砍50%訂單,美財長曾稱其具有威脅

導讀在俄烏沖突、全球通脹等一系列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下,今年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似乎開始陷入瓶頸。近日更是有媒體透露,芯片大企英偉達、超威等,...

在俄烏沖突、全球通脹等一系列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下,今年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似乎開始陷入瓶頸。近日更是有媒體透露,芯片大企英偉達、超威等,陸續開始削減訂單,并計劃啟動庫存調整,下調季度財務目標。

而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的臺積電,也是在近日傳出了砍單的消息。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發展受阻的大背景下,有消息傳出臺積電大砍了近5成左右的供應鏈訂單,涉及到了設備、耗材等多個關鍵領域。

據報道,臺積電的月產能也因為訂單的取消而明顯減少,這也對其它相關供應鏈的動能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據臺積電透露,在本年第三季度時,臺積電的訂單就開始削減,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與明年第一季度將持續下滑,這或許意味著臺積電整體的芯片制程等都將受到影響。

并且,在10月上旬,臺積電就已經將資本支出削減了40億美元,據悉,這已經是臺積電第二次下調該項支出目標了。

對此,《臺灣經濟日報》分析稱,現階段,臺積電所面臨的訂單困境,將掀起供應鏈領域的“骨牌效應”,這意味著供應鏈原先上千億的商機將因此流失。

簡單來說,其實目前臺積電的困境主要來源于大客戶取消訂單,以及業界內景氣下行。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本次突然取消訂單的客戶,臺積電閉口不言,不過分析以往臺積電3納米的客戶,主要還是蘋果、英特爾等。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討論美國經濟、供應鏈問題時就提到了“臺積電的威脅性”,她指出美國過度依賴臺積電,90%的芯片從臺灣地區購買,這對美國而言,是一種“安全風險”。

從美國的角度出發,其想要將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掏空,為美國所用,尤其是看到兩岸統一的腳步聲越來越近,美國越是迫切的想要將臺灣地區的半導體供應鏈搬到美國去,但民進黨當局也深知這是自己手中最后的籌碼,因此并不愿輕易放手。

秉著“得不到就毀掉”的原則,美國不乏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提出“焦土策略”,蠱惑民進黨當局自毀臺積電,試圖以此來阻礙統一進程。但從現實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并不能奏效,甚至還會反向加速兩岸統一的進程。

不過,這其實也為臺積電指了一條明路,要想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就應該立場鮮明的呼吁統一,美國已是虎視眈眈、民進黨當局更是毫無底線,唯有臺灣地區回到祖國的懷抱,臺企才有煥發新生的可能。

當然,拋開臺積電不談,從實際數據分析,當中國的半導體進口遭到美國的阻礙后,英偉達、高通等幾乎所有的芯片制造商股票全面下跌,在數日內縮水2400億美元。

換言之,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中國市場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下都呈現出了空前的韌性,可以說,如今中國市場的需求量以及發展前景,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都是求之若渴的。

說白了,供應商與需求方之間的穩定以及良性循環,能夠刺激該行業的發展,但若是其他因素加以干涉、破壞,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其實從臺積電乃至整個半導體行業發展受阻,就能看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由此也能延伸到其他領域的合作。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全球各地都能看到中國制造的影子,在此背景下也有不少國家、企業愿意與中國展開深入交流與合作。

總而言之,分析當前臺積電困境的原因,其實就能以小見大地看出當前全球的經濟發展局勢。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世界整體經濟的發展緩慢,導致了不少企業開始另尋他法,但其實無論企業的發展計劃如何變動,最終都是要在全球經濟的大潮流中前行的。說白了,只有全球經濟發展前景優良,才能帶動各個企業的進步,而中國則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引擎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