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在一天內發布了3份報道,分別是“國防戰略報告”、“導彈防御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
在報告中,美國明確將中國定義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和“路徑挑戰者”,美國防部長奧斯汀也強調,中國是唯一有意圖也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對手。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中國,俄羅斯只是被美國定位為“嚴重威脅”,也就是說,美方認定美俄之爭是短期的,美中博弈才是長期的。按道理,美國應該會加緊圍堵中國,加大周邊兵力部署才對,可結果恰恰相反。
一、裁撤嘉手納基地兩支F15C/D中隊
日前,美國空軍宣布:將從11月起從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撤出兩個F15C/D中隊共48架戰斗機,將用其他戰機以“輪換部署”的方式填補兵力空缺。
嘉手納空軍基地占地近20平方公里,比日本最大的民用機場羽田機場還大上兩倍,是遠東地區最大的空軍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除了駐扎著200架軍機和2萬名美軍士兵以外,嘉手納空軍基地也是美軍監控西太平洋的前哨站。
通常來說,嘉手納的美軍軍機只需要兩個小時就能飛抵朝鮮半島,比從關島、夏威夷等地區起飛要快得多,所以美軍在此部署軍力只有兩種意圖,一是針對朝鮮,二就是針對中俄。
現在美軍裁撤了日本近一半的常駐空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力量覆蓋出現真空,有限的戰機無法頻繁執行任務,第一島鏈將出現巨大的缺口。
對此,美國空軍給出的理由是戰機老化,需要逐漸退役。目前,美軍駐日的戰斗機編隊只剩下三澤空軍基地的第35戰斗機聯隊,下轄兩個中隊共35架F16C/D戰斗機。
雖然在撤走兩個F15C/D中隊后,有其他更先進的戰機能夠以輪換的形勢補充戰力,但畢竟不是常備力量,無法應對突發事件。
還是以嘉手納基地的美軍第18聯隊為例,本來是美國空軍規模最大的作戰聯隊,失去戰斗機后僅剩下少量的KC135R加油機、E3B預警機、HH60G搜救直升機等等,基本失去作戰能力。
也就是說,在短期內,嘉手納空軍基地將處于戰斗機真空狀態,駐日美軍的空軍力量正在永久性衰退。
二、計劃在澳大利亞部署B52轟炸機
除了從日本撤出兵力以外,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還爆料稱美國將在澳部署6架可掛載核彈的B52戰略轟炸機。對此,澳大利亞事務與資源管理部長馬德琳表示,“美國部署轟炸機并不會增加當地社區風險”。
B52號稱同溫層堡壘,雖然服役超過半個世紀,但仍是美軍的主力戰略轟炸機,也是唯一能夠掛載巡航導彈的型號,作戰半徑超過8000公里,完全可以夠到中國腹地。
美國空軍指出,此舉是向對手發出“美軍有能力投射致命空中力量的強烈信息”。顯然,這里的對手明顯指向中國,而澳大利亞將直接卷入美中的潛在軍事沖突之中。
實際上早在2021年,美國就暗示要增加在澳駐軍,并簽署了《加強空中合作》協議,此番部署B52可能只是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希望能從更多角度對中國境內目標造成威脅,而不只是在第一島鏈。
顯然美國此舉是典型的核擴散行為,包括此前一意孤行宣布要幫助澳大利亞打造核潛艇,而一直對中國抱有“被迫害妄想癥”的澳大利亞正好求之不得,并為此大大提高了國防預算。
此前,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內塞在政府預算中提議將軍費增加8%,接近487億澳元,并在2026年再次提升至GDP的2%以上。阿爾巴內塞的解釋是,澳大利亞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具挑戰的地緣政治環境”。
此次投資美軍修建B52機場配套設施就在之前的國防預算之內,當地官員還表示“非常支持”這一“國防投資”。
除此之外,澳政府還在加緊與南太平洋國家簽署雙邊防務協定,跟美國有樣學樣,試圖把南太平洋軍事集團化,醉心于當方面和中國搞地緣對抗。
盡管澳大利亞換了政府,但對華敵視政策恐怕不會輕易轉變,已經被牢牢綁上了美國的亞太戰車之上,成為西方國家干涉亞洲的矛頭。
三、第一島鏈土崩瓦解、名存實亡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幾乎同時進行了上述兩個部署,意圖就是逐步減少美軍在日本的軍事存在,然后把重心后置到澳大利亞,將第一島鏈的壓力更多的交給日本,最好是能在沒有美軍直接干涉的情況下挑起地區沖突。
美國已經意識到和中國的沖突可能難以避免,干脆撤出最危險的第一島鏈,利用日韓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代理人戰爭,投資第二島鏈的目的在于掌控亞太全局,以及支持第一島鏈的作戰。
美國的行為幾乎就是承認了第一島鏈的失敗,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讓美國深刻地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美軍無法在處于第一島鏈核心位置的臺灣地區與我軍對抗。
目前,越來越多的地區國家已經認識到與中國的合作大于競爭,于是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第一島鏈徹底從根基上開始土崩瓦解,而此番美軍主動減少軍事存在,也就意味著第一島鏈已經名存實亡了。
為了掩蓋這一事實,美國其實還做了不少功課,偽裝出一副美軍依然存在的假象,本來是想迷惑中國,但更可能是在迷惑盟友。
比如近日,美軍第七航空隊就和韓國空軍啟動了聯合空中演習,240架軍機參加,其中包括美軍4架F35B新型隱形戰斗機,此外,澳大利亞空軍和駐日美軍也會派遣軍機參演。
從參演數量和質量上看,美軍十分重視此次聯合演習,可以說是在刻意刷存在感,如此高調一來能夠威懾朝鮮,二來就是一次掩蓋第一島鏈兵力真空的事實。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第一島鏈從此以后就是擺設了,美軍到底還是為日韓盟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從武器裝備到人員培訓、情報共享、作戰指揮,韓日都是清一色的美系配置,比如此前美軍在韓國擴建薩德反導系統,對日本軍售戰斧巡航導彈等等。
將日韓武裝到牙齒,然后躲在后方操縱代理人戰爭,和美國現在在烏克蘭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雖說美軍最近在中國家門口吃了幾次虧,但這里畢竟是我軍的主場,一旦出了第一島鏈,美軍布控的第二島鏈還能封鎖住我軍嗎?
四、人民海軍“下餃子”,昂首邁進深藍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美國戰略性后退的背后是其軍事硬實力的衰退。以美國海軍為例,雖然美國海軍仍是大洋霸主,但它已經原地踏步太久了,甚至還出現了退步,反而是我軍已經擁有了三艘航母,成為唯一能夠媲美美軍的海上力量。
在佩洛西竄訪臺灣地區之后,美國還特地派出幾艘“爺爺級”軍艦穿航臺灣海峽,連示威都拿不出幾條像樣的船來,大洋作戰能力能強到哪兒去?
據悉,2023年美國海軍將退役39艘艦艇,冷戰時期建造的主力基本都進入了退役期,要不是國會拖著不同意大規模退役,美國這個“世界警察”的頭銜早就保不住了。
就在今年7月,美國國會還否決了十幾艘軍艦的退役計劃。這充分暴露出美國海軍青黃不接的現狀,新艦下水的速度還不如退役的零頭,2021年全年才服役了2艘主力驅逐艦,就算進入戰時動員狀態,每年也就10艘的產能。
雖然退守第二島鏈,但美國的野心并沒有消退,反而通過向澳大利亞擴散核武器這種方式來對中國施加更大的地緣壓力。美國從不覺得失去第一島鏈就意味著徹底失敗,即使是最壞的情況也能通過“核優勢”來確立霸權地位。
所以我們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布局要有清晰的認識,就算我軍能突破第一島鏈,也要發展能夠攻略第二島鏈的硬實力,并以堅定的態度回擊美國的“核訛詐”,如此才能拒敵于千里之外,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可以預見的是,就算美國的軍事存在開始慢慢消退,但其維系核優勢地位的決心絕不會減弱,這正是美國敢于進行軍事冒險行為的最后底牌。但好消息是,我國海軍已經步入了“三航母時代”,以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邁向“深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