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期間,從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所傳來喜訊,10月19日下午,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倍(1兆安),這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重要一步,躋身國際第一方陣,技術水平居國際前列。
查閱以往新聞報道,早在2021年12月,HL-2M就已經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此后中國探月工程從月球背面的土壤(息壤)中探明氦-3的含量大大超出預期,這一類地球上只有不超過500公斤的物質,被證實在月球上含量達上百萬噸;而氦-3與氘的聚變反應不產生中子,清潔沒污染,也相對比現在采用的氘氚核聚變容易控制,是通過“可控核聚變①”大科學裝置獲得的理想新能源。
因此,已探明的月球上的氦-3儲量,理論上可以成為讓人類使用上萬年的新能源。這代表著中國取得的這一成就,使得人類社會極有可能突破地球面臨的能源危機,為世界和平帶來新的希望;世界各國將無需再為爭奪有限的能源而大動干戈,中東和東歐因能源安全沖突形成的火藥桶被點燃的威脅,也將隨著新一代能源技術的革命而逐漸化解。
眾所周知的是,目前全球公認的下一步可能讓人類生活發生重大改變的三大黑科技,分別是“可控核聚變①”、“量子計算②”和“人工智能③”,依次對應著能源革命、信息革命和工業革命;而我國在這三大科技領域的探索與實踐,都處在世界前列。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弗朗西斯,表彰他們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他們通過光子糾纏實驗,確定貝爾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并開創了量子信息這一學科。
在中國,潘建偉團隊的“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實現操控74個光子(量子比特),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傳統計算機快100萬億倍。這一速度比美國谷歌發布的,可操控53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100億倍。這使得我國在“量子計算②”大科學裝置領域進入了世界第一方陣的里程碑。
就在2022年4月,基于全場景AI框架昇思MindSpore開發的蛋白質結構預測模型在全球持續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MEO上拿下全球競賽第一,這是中國的人工智能在蛋白質領域的重大突破。
這項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人工智能對推進科學發展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能推進地球可持續發展和被忽視的疾病研究,可以說是開啟了數字生物學新紀元。
據悉,昇思MindSpore已經填補了中國AI基礎軟硬件在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成績空白,更證明了其價值與優越性。而未來,昇思MindSpore還將助力國內相關基礎研究,推動生命各分支學科的進步,促進創新制藥行業的發展。更多難以解決的生命奧秘,就交給中國“人工智能③”大科學裝置來實現。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曾經一度在科學和技術方面落后于別人,以致每每談到科技,我們只能拿出古代“四大發明”來撐一撐。確實,至今我們在科學原理的發明發現方面還非常的欠缺,我們沒有牛頓定律、相對論,麥克斯韋方程、薛定諤方程、香農定律、馮諾依曼架構……
但是,現在我們在科技的應用方面,發展是非常值得驕傲的。
我們不必要在別人談論宇宙起源時,總是搬出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必要在別人談論微積分的發現時,搬出莊子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也不必要在別人談到計算機的發明時,據理力爭,《易經》里的八卦就是個二進制系統……
實際上,源自于中國的古代科學證明,我們的先民早已經在宇宙起源、微積分、計算機等前沿科技領域,埋下了一顆又一顆智慧的種子,也為人類文明在東方的起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西方則以在此基礎上孕育的現代科學,為這些種子的發芽育苗和茁壯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使得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再一次提升。
走進新時代,上述“可控核聚變①”、“量子計算②”和“人工智能③”三大科學裝置必將重塑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競爭力,也使得世界上擁有如此巨大人口體量的國家進入現代化成為可預期實現的目標。
據2022年相關人口資料,中國人口(約14.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18%,大致相當于10個俄羅斯(1.45億),3個歐盟(4.468億),4個美國(3.32億)。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未有如此巨大人口體量的國家進入現代化。
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不超過30個,總人口不超過10億人,且大多集中在西方國家。
美國的精英和統治階級一度錯誤地認為,擁有如此巨大人口體量的國家一旦進入現代化,對人類而言是一場巨大的災難;這是因為按照現有地球上探明的能源和資源,無法滿足如此巨大的人口同時和他們一起過上好日子的物質條件。
在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精英的認知中,現代科學進步都是他們的功勞,因此有充足的理由對發展中國家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頤指氣使地按有利于西方的世界秩序來制訂各類規則,并以霸權主義行徑強迫各國接受和認可。
而中國式現代化將有望通過一系列在人類科技進步上取得的新成就,在保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上,走出一條與西方不同的和平發展道路,對比西方一些國家依靠侵略、殖民、掠奪、剝削積累的原始資本實現現代化,中國選擇的是強調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
接下來,更有可能為全人類帶來驚喜的是正在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一工程將進一步挖掘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守正創新促進“現代中醫藥④”的發展,進而獲得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的探索與發現,以硅基科技融合碳基科技的重大技術進步,促進以中藥學為基礎的物質文明和以中醫學為基礎的精神文明相協調,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實現基于生態價值提升的中國式現代化。
綜上所述,我們在已經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可控核聚變①”、“量子計算②”和“人工智能③”這三大科學裝置的基礎上,推進中華民族所追求的偉大復興,其價值在于不僅僅要做好人類自己的事,還要尊重自然規律,進而通過“現代中醫藥④”這一第四大科學裝置,以“人和、地和、天和”的中華和合文化為指引,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而承擔引領世界文明進步的責任和使命。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研究員吳立峰,為本平臺原創作品,新的一年,祝愿大家攜起手來、戰勝疫情、遏制霸權,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