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或要率先在赫爾松地區進行決戰,這對于沖突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10月20日的時候,俄烏雙方在赫爾松傳來的戰報完全相反。
俄國防部聲稱“烏軍遭受重挫,各部紛紛逃竄”。烏克蘭方面則表示,俄軍正在計劃將部隊從赫爾松地區撤出。
親俄的赫爾松官員則表示“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不會讓出赫爾松,這座城市的防御行動正平穩地轉入反攻。”
根據RT10月22日的最新報道,“新俄羅斯地區(赫爾松州)當局”表示,當地的所有居民應立即離開該市并轉移到安全地區,理由則是“大規模”烏克蘭炮擊的威脅。
該州的“代理州長”薩爾多還警告稱,如果第聶伯河上方的水電站大壩被摧毀,包括赫爾松市在內的一些地區,將會被淹沒。
這點與澤連斯基的說法如出一轍,只不過變成了烏軍是破壞水電站的罪魁禍首。
這有點像當初在扎波羅熱核電站時期的話術,互相指責對方是破壞關鍵基礎設施,致使沖突影響不斷升級的罪魁禍首。
我個人認為,俄軍不太可能會將赫爾松拱手相讓,而是撤出居民要打一場堅壁清野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首先,赫爾松這座城市對莫斯科來說是極具政治意義的。
在整個沖突局勢中,俄軍攻占赫爾松可以說兵不血刃,是付出代價最小而輕松取得的一座城鎮。從某種角度而言,是莫斯科情報部門與軍隊配合的成功案例,自然是值得被學習的。
何況“公投”通過后,在莫斯科看來,赫爾松已經屬于俄羅斯,此時再扯不等于“主權”被侵犯嗎?
其次,赫爾松連接的是克里米亞半島與烏克蘭內陸地區的樞紐,北上可以直逼基輔,西進可以威脅到尼古拉耶夫州,對接下來的戰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最后,俄軍急需一場大規模的勝利來穩定軍心。
自從烏軍進行大反攻后,俄軍控制的范圍一收再收,在哈爾科夫與盧甘斯克的交界處,俄軍已經丟失了好幾處戰略要塞。
一路上俄軍被打得“丟盔棄甲”,許多主戰坦克、裝甲車根本來不及帶走或摧毀,就丟在原地被烏軍所俘獲。
加之后方臨陣換帥和派系間的矛盾等等,基層的俄軍似乎越來越沒有信心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了。
只不過這次決戰的主動權不在俄羅斯,而是烏克蘭率先發起的。此舉十分明智,如果傻傻等到俄羅斯動員結束,各種裝備也都陸續到位再發動攻擊,無異于徒增傷亡。
回到赫爾松局勢,我們能看到此時俄軍大約有2萬人左右,而參與圍攻的烏軍人數則有4萬。
從戰術角度而言,烏軍除破壞大壩等一些基建外,最佳的方式還是迅速攻進赫爾松展開巷戰。不然烏軍既不具備人數的絕對優勢,也不享有壓倒性炮火的援助,久攻之下恐怕受損最大的還是自身。
況且赫爾松地區的地理環境也有些特殊,如果幾座跨河大橋在開戰前就被破壞,那俄軍真就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場景了。
所以并不排除烏軍有可能在切斷俄軍退路后,將2萬人都“包餃子”,造成俄羅斯獨立建國以來傷亡最慘痛的一次戰役。
可以說,赫爾松之戰非常考驗俄軍的前線作戰能力,部隊與部隊之間的配合;單兵的巷戰作戰與生存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總而言之,俄烏率先在赫爾松地區發起第一輪決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俄烏前線戰事沉寂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現在各方或許都按捺不住,要開始打一場真正的戰役。
赫爾松戰役的開啟,對各方來說都具有相當影響力。
一方面是美國中期選舉將近,這場戰役或許直接影響到拜登和民主黨的支持率,如果數百億美元開支換來的是一場慘敗,那選情則對拜登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這是自烏東四州“公投”后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莫斯科與基輔之間在政治上重大較量,決定著俄烏未來的走向。
對于世界來說,這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既有著軍事教育的作用,又有著我們對于戰爭的警惕與思考。
烏克蘭是從一個經濟潛力還算不錯的國家,一步步淪為如今滿目瘡痍的樣子,讓人感到惋惜。可我們更應該思考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上演,而歐洲國家應格外吸取這次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