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一個項目,該項目計劃在2019~2024年之間發射1.2萬顆通信衛星,并由這些衛星組成“星鏈”從而為全球提供無線互聯網上網服務。“星鏈”原本是一個純民用的國際互聯網服務項目,但是今年春天,“星鏈”終端被運抵烏克蘭,如今無論是烏克蘭政府還是烏軍,都極為依賴“星鏈”通信系統,可以說,“星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俄烏戰爭的進程。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
通訊指揮系統對于軍隊的重要意義不亞于武器裝備本身,軍隊是由一支一支的部隊組成,而要打勝仗,必須要各部隊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共同作戰,這就需要依靠通訊指揮系統來完成。在古代,指揮部隊作戰通常會使用軍號、鑼鼓甚至是燈籠等裝備,如果部隊之間間隔較遠,還要使用傳令兵傳遞命令。在現代戰爭中,無線電臺、有線電話等等都是通訊指揮系統必備的設備,沒有這些設備,部隊的遭遇無法向上匯報,指揮部就無法掌握部隊的實際狀態;同時指揮部的命令也沒辦法下達到部隊,部隊就會不知所措,無法按作戰計劃行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通訊指揮系統對于一支軍隊而言,就是連接“大腦”和“四肢”的神經脈絡,如果被切斷,那么這仗也就沒法打了。而在現在的烏克蘭,“星鏈”就是烏克蘭軍隊的神經脈絡。
(通訊指揮裝備是軍隊最重要的裝備之一,其重要性不亞于士兵們的槍支)
由于俄烏同源,很多裝備高度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所以在俄烏戰爭開始后,俄軍很容易就完全摧毀了烏軍的軍用通訊系統,讓烏克蘭軍隊變成聾子、瞎子,還被割裂開來,成為一個一個孤立的小群體。俄軍就是用這種方式一口一口的吃掉孤立的烏軍,并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是隨著“星鏈”系統介入烏克蘭戰局,情況開始發生對烏克蘭有利的變化。
(“星鏈”的終端設備,烏軍就靠星鏈終端上網聯絡上下級,以此來指揮作戰)
“星鏈”是如何影響俄烏戰爭的?其實就在一個字:網。打一個形象的比喻,星鏈衛星就好比是漂浮在太空中的大號WIFI,地面終端可以通過星鏈直接接入國際互聯網,這樣就可以和世界“互聯互通”。而烏克蘭軍隊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給部隊大量配發了“星鏈”終端,這樣烏軍指揮部就可以通過“星鏈”發送指令,指揮前線的部隊作戰。前線部隊也可以通過“星鏈”向上匯報情況,為指揮部決策提供情報信息。由于獲得了安全可靠的通訊指揮系統,烏軍的戰斗力明顯增強,8月份烏軍在赫爾松和頓巴斯兩個地區展開反擊,并且取得重大進展,可靠的通信指揮系統是烏軍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密集恐懼者慎入!火箭整流罩內密密麻麻的“星鏈”衛星,這么小的衛星根本沒有多余的空間來安裝偵查任務模塊)
不過也沒有必要把“星鏈”衛星吹得那么神乎其神,比如說“星鏈”衛星具備偵查、監控甚至連反衛星能力,這顯然是嚴重夸大了“星鏈”衛星的能力,因為“星鏈”現在的首批衛星僅有260公斤重,這么小的衛星,其實就是一個超大號的WIFI,只具備轉發數據的能力,其他能力根本談不上。即便是二代“星鏈”衛星也只有1.25噸重,依然太小,更何況現在這個二代“星鏈”還沒有發射過。僅憑一代“星鏈”衛星,真的是除了充當WIFI就沒啥別的用途了。
(“星鏈”衛星就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個大號WIFI,專門提供上網服務的)
在遭到襲擊后,俄軍很快也發現了“星鏈”的秘密,但是“星鏈”的衛星在太空,難以有效打擊,所以,俄軍就轉而針對其地面終端實施攻擊。根據烏軍司令瓦萊里·扎魯日尼7月的一份報告顯示,烏克蘭軍隊平均每個月要損失500多個“星鏈”終端,因此要求馬斯克為烏克蘭軍事和情報部門再提供6200個“星鏈”終端。不過現在SpaceX公司正在和美國軍方扯皮,因為“星鏈”終端是要花錢買的,如今首批提供給烏克蘭的2萬個“星鏈”終端已經消耗了將近四分之一,那么產生的費用誰來支付?畢竟馬斯克是個商人,不是雷鋒,不賺錢的事情人家也干不了。不久前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宣稱,“在烏克蘭運營的‘星鏈’系統已花費了SpaceX公司8000萬美元,到今年年底將超過1億美元。除非五角大樓提供后續經費,否則該公司可能會停止為烏克蘭服務。”
所以總體而言,“星鏈”對于烏克蘭軍隊而言確實有重要意義,它是烏軍通訊指揮系統崩潰后,唯一能夠保證烏軍指揮作戰的聯絡方式,不過也沒有必要夸大其性能,畢竟“星鏈”現的衛星個頭都太小,裝不下那么多的偵查監控指令單元,只能負責雙向傳輸數據信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