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動求和,中國給足面子

導讀今年以來,中美關系經歷了不小波折,先是俄烏沖突中美國一再誤讀中國“中俄合作無上限”的外交表態,帶領歐洲一起對華施壓,后又發生了佩洛...

今年以來,中美關系經歷了不小波折,先是俄烏沖突中美國一再誤讀中國“中俄合作無上限”的外交表態,帶領歐洲一起對華施壓,后又發生了佩洛西竄訪臺灣事件,直接突破了中美關系底線,然而,作為兩個負責的大國,經過慎重思考和謹慎決策后,都決定不將危機進一步提升為危險,從9月份開始,兩國逐漸彼此開始加強溝通聯系,這幾個月來的許多信號都表明,兩國關系經歷風雨后出現了回暖的可能,明年中國經濟增速估計要超出預期了。

▲聯合國大會上拜登親自求和

先來看美國方面,目前,美國想改善對華關系的渴望是十分強烈的,這既是出于政治考慮也出于經濟考慮。今年中美關系惡化到冰點無疑是由佩洛西竄訪臺灣引起的,老妖婆目的無非是兩個:“第一是煽動美國國內反華情緒,為民主黨拉更多選票。第二是為美國國會打破一個政治先例”,但現在看來,這兩個目的都沒達成。首先是美國選民反對民主黨更多是出于拜登糟糕的經濟表現和高企不下的通貨膨脹,對比這些穿衣吃飯的問題,反對中國最多算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對選票影響力非常有限。其次是打破政治先例也意味著美國失去了揚言重磅政客“竄訪臺灣”這張牌,中國今后再也不會因此做出一些談判讓步。

在兩個目的都沒達到后,美國就開始尋求對華改善關系。標志性事件就是今年9月底的聯合國大會,會議前,美國先是派布林肯在聯合國大會主動找王毅外長求和,而后拜登親自表態不尋求和中國開啟“新冷戰”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可謂是態度謙卑之至。

▲中國需要更多時間增強自身實力

再來看中國方面,美國尋求改善對華關系中國也沒有理由拒絕,首先是,中國認識到可以利用中美關系的良好階段提升自身抗壓能力。必須了解的是,未來中美關系是一種長期的競爭關系,是兩種體系和制度之間長期的較量,速勝論不可取,從全局來看,現在還處于美攻中守的階段,中國對于美國的許多制裁打壓手段并沒有做好足夠好的準備,例如美國的芯片制裁、關稅打壓都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挑戰,一旦中美關系回暖,我們就可以緩口氣趁機發展,完善我國的國內大循環經濟體系,以后美國想再打壓的難度就更大。

其次是,中國在經濟層面需要和美國搞好關系,作為世界上工業產值最高的國家,我國的工業制品是生產力過剩的,而過剩的生產力只能被美國和歐洲這些富國消化,如果中國驟然失去歐美市場,就會面臨較大面積的失業,這是典型的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同時,中國繼續發展也需要外資的不斷投入,吸引更多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發展中國何樂為不為呢?正是基于這幾個理由,對于布林肯和拜登的主動求和,我國給出了相當積極的信號,敦促美方讓中美關系扭轉到正確的軌道上是從9月份到現在為止中國外交部對美關系表達的主流意見。

▲中國俄烏沖突態度已經明確,歐美均已放心對華改善關系

中美關系回暖除了兩國彼此的共同意愿外,也是因為俄烏沖突問題中方態度的逐漸明確讓歐美心中的石頭落了點,我國官方的表態是“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應該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重視”,其實翻譯過來就是,中國不支持俄羅斯占領烏克蘭領土,但也不支持北約東擴影響俄羅斯的安全利益,從實際行動上看,中國也并沒有給俄羅斯支援過武器裝備,每次涉及俄烏問題的聯合國提案,中國總是投棄權票,從全世界范圍看,這個態度絕非是特立獨行,印度、巴西這些區域大國都采取了完全一致的外交態度,所有國家對中國態度都表示理解,美國和歐洲也確實放下了心。

隨著美國對華改善關系,歐洲也必然對華伸出橄欖枝,近日有新聞傳言德國總理朔爾茨明年將訪華,而比亞迪也在德國獲得了1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大訂單,這都標志著,中歐關系也將出現重大突破。既然如此,2023年,中國經濟回暖復蘇再次進入高速增長軌道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