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吸引力太強了:我們還沒超越美國,中東國家就已紛紛轉向

導讀▲阿聯酋國務部長奧馬爾·本·蘇丹·奧拉瑪中東這塊美國全球戰略基石,在牢牢掌控幾十年后,終于發生了集體性動搖,可面對這種變化拜登卻無...

▲阿聯酋國務部長奧馬爾·本·蘇丹·奧拉瑪

中東這塊美國全球戰略基石,在牢牢掌控幾十年后,終于發生了集體性動搖,可面對這種變化拜登卻無能為力。據《日經亞洲》網站報道,近日阿聯酋國務部長奧馬爾·本·蘇丹·奧拉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阿聯酋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日益占據主導地位并不會感到擔心,阿方在科技領域展開對外合作奉行各國之間一律平等,只要符合利益就會使用中國技術。

這番表述與美方極力渲染的中國科技領域威脅論以及推行的限制中國科技領域發展完全背道而馳,著實令美國人感到頭疼,但不得不說這種頭疼僅僅只是個插曲,放眼現階段整個中東地區,各主要地區強國與美國強推的一系列霸權政策都在唱反調。

  1. 中東領頭羊與美國漸行漸遠

▲美國與沙特早已貌合神離

在過去幾十年里,沙特、美國雖然一直將雙邊關系形容為盟友,但這種盟友關系并不牢靠。相比美國各主要盟友,比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這一系列都簽署了明確軍事同盟條約的國家,美國對沙特的安全承諾始終停留在口頭層面,雖然沙特多次與美國就相關問題進行交涉,但礙于以色列的存在,盟友關系一直無法更近一步,也正是因為只有口頭承諾以及沙特與以色列的長期對立,令美沙兩國的不確定性猛增。

“卡舒吉事件”的爆發也終于掀開了兩國分道揚鑣的序幕,固然在該事件上沙特做法令人不齒,但如果看看美國在背后的所作所為則只能用令人唾棄來形容,在沙特明確對卡舒吉“禁言”之后,美國卻將其作為了政治斗爭工具,令其順利移民美國并擁有了綠卡身份,隨后更是一步步推進其與沙特王室矛盾的激化,直到事件爆發,可以說在該事件上美國一直在幕后誘使、挑釁卡舒吉,這是真正盟友的所作所為嗎?

▲美國毫無疑問在“卡舒吉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去年2月,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不久,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突然對外公布了卡舒吉事件的解密評估報告,而該報告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公布時機來看,都表現出了美國政府正極力打造中東的平衡局面,防止沙特一家做大做強。從美國利益出發,這種平衡政策不難理解,但不要忘了這種平衡之下是對沙特的打壓,是對沙特在中東發展的限制,而當盟友關系損害到自身利益后漸行漸遠也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7月,拜登開啟了中東之行,但對于沙特的訪問卻并未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不僅“找油”失敗,在對華問題上沙特方面更是直截了當表態“與中國的任何沖突都會對世界造成破壞,中國對全球經濟穩定至關重要,沙特反對把中國視為敵人”,明顯的挺華與美國突出的反華形成了鮮明對比,試想,沙特作為中東領頭羊對美態度都發生了改變,美國又豈能有效控制中東?

  1. 上合組織成為中東新希望

▲伊朗簽署備忘錄成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

當中東各國厭倦了美國的頤指氣使,厭惡了對自身利益的觸動,自然會向目光放眼全球,而此時由中俄兩國牽頭組建的上合組織成為了中東各國新的方向。今年9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各方簽署了關于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義務的備忘錄,而按照相關議程計劃,明年伊朗將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

而除了伊朗,中東一系列阿拉伯國家也開始積極向上合組織靠攏,8月初俄媒曾披露在新一批計劃申請加入上合組織的成員國當中不乏沙特、阿聯酋、卡塔爾這樣的美國盟友、中東強國,這依舊是與美國倡導的孤立中國背道而馳。至于申請加入原因,一方面與上合組織積極推動地區和平與穩定,強調通過對話、溝通等方式解決矛盾與分歧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對美國在中東地區表現的極度失望,特別是只懂命令與索取,讓這些國家終于認識到了“美國是不太可靠的盟友”

▲中阿在探月領域展開合作

近日,在中國國家航天局代表團訪問阿聯酋期間,雙方正式簽署了“中國國家航天局與阿聯酋拉希德航天中心關于嫦娥七號任務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根據該備忘錄要求,在2026年左右阿聯酋“拉希德二號”月球車將搭乘中國“嫦娥七號”飛赴月球,此過程中方將承擔月球車搭載、測控、數據接受傳輸等一系列任務。之所以中阿兩國能夠該領域有如此深度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展現了阿方對中國的信任,更充分展現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實力,而這種合作的不斷推進與加深,只會加速美國霸權的瓦解與終結。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