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務院專門負責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唐弗里德透露稱,美國將為烏克蘭盡可能的提供幫助,以確保其在俄烏談判前具有“強有力”的立場。這里美方雖然表示會繼續援助烏克蘭,但并沒否認談判的可能性,或許是在暗示烏克蘭不要自斷退路。
與此同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明確指出,北約的“核保護傘”不會為北約成員國以外的國家撐開,避免使用核武器也是北約的主要任務。
目前,北約和俄羅斯的核威懾軍事演習將同時進行,但是俄羅斯有言在先,向聯合國承諾不會發生核戰爭。北約雖然進行針對性演習,目的并非力挺烏克蘭,而是顧全北約顏面,畢竟真正的噩夢只是烏克蘭的,而不可能是整個西方國家的。
此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正式簽署了加入北約的文件,1/3的北約成員國都表示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當然,支持者基本都是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等反俄傾向明顯的國家,而主要成員國均未置可否。
對此,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強調,任何國家都可以加入,但并沒有表示烏克蘭能加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也是含糊其辭,雖然對援烏立場堅定,但入約請求還要考慮。
其實早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就曾向俄羅斯保證:烏克蘭30年內都不可能加入北約,但即便如此,俄羅斯還是展開了行動,美國只好給烏克蘭開出空頭支票。
一、美國態度變了,呼吁俄烏和談
在境內基礎設施頻繁遭受破壞之后,俄羅斯終于下定了反擊的決心,對烏克蘭全境發動了大規模空襲。澤連斯基第一時間求助七國集團,索要大量軍事援助,眼看沖突升級已成定局。
但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及其盟友突然宣布暫緩對烏克蘭提供精確制導武器,理由是庫存不足,當然也可能是害怕局勢升級,兩種解釋均有跡可循。
雖然德國、法國在澤連斯基提出要求后,馬上援助了一些先進防空系統,可如果彈藥不足,武器再先進也是擺設。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爆料,拜登曾私下告誡澤連斯基,不要一直獅子大開口還“不懂感恩”,否則將難以向國會尋求撥款援助。
據悉,澤連斯基平均每個月要和拜登打兩通電話,不斷索要援助。目前為止,美國對烏克蘭的直接經濟援助已經達到130億美元,軍事援助達到175億美元。
然而,澤連斯基仍不滿足,聲稱烏克蘭政府赤字仍然高達50億美元,而美國的援助只有每個月15億美元,歐盟的援助也沒兌現,顯然無法支持烏軍作戰。澤連斯基還威脅稱,如果西方國家不能提供足以擊敗俄羅斯的援助,自己也會卷入戰爭。
澤連斯基的“勒索”引起了美國反對派的不滿,32%的共和黨人和獨立人士認為美國援烏過頭了,48%的民眾反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如果拜登在即將舉行的中期選舉中失利,拜登政府將很難得到民意支持,國會也難繼續通過援烏法案。
在反戰這個問題上,美國民眾的能量是巨大的。越戰時期,美國國內曾爆發大規模反戰運動,在左翼思想的影響下愈演愈烈,甚至發生了一系列流血沖突。在反戰運動中崛起的左翼勢力至今仍對美國社會和政壇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
隨著反對支持烏克蘭的呼聲越來越高,特朗普也趁機撈了一波選票,呼吁美國停止對外援助,不要卷入俄烏沖突,否則將面臨第三次世界大戰。
顯然,拜登的民主黨不可能為了一個烏克蘭而冒著失去執政地位甚至挑起全面戰爭的風險,因此才會一改對俄強硬態度,在近期不斷給升溫的局勢降火。這也預示著歐美國家內部雖然對烏立場“堅定”,但實際援助正在減少,恐怕更多的還是“精神援助”。
二、俄羅斯態度軟化,稱希望烏是對俄友好國家
亞信峰會期間,普京就俄軍對烏發動大規模空襲行動表示,俄羅斯無意摧毀烏克蘭,只要烏方不繼續發動恐怖襲擊,俄軍就不會擴大打擊力度。同時,普京也不忘給局勢降溫,主動向歐洲拋出橄欖枝,表示愿意通過幸存的“北溪”管道向歐洲國家提供天然氣,只要歐洲愿意,隨時可以合作。
至于是否會在G20峰會上與拜登進行會談,普京表示還不確定,和拜登一樣都保留了溝通的可能性,而東道主印尼方面也表示愿意接待美俄領導人,為促成俄烏和談發揮作用。
除了普京在領導人層面給緩和局勢定調之后,剛剛上任的俄軍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蘇洛維金大將也首次聲明稱:雖然戰事十分緊張,但仍然希望烏克蘭是個對俄友好的國家,不要成為北約的傀儡。
蘇洛維金一向以作風強硬和雷霆手段著稱,剛上任就指揮俄軍對烏克蘭發動了全境打擊,在各個戰線穩住了局勢,就是這樣一個意志堅定的鷹派將領現在也開始對烏克蘭軟化態度了。
蘇洛維金指出,北約正在對烏克蘭施加壓力,命令他們不惜代價向赫爾松地區進攻,這將造成地區關鍵基礎設施受損和大量平民傷亡。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原本就是一個民族,不希望看到兩國互相殘殺。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表示,只要西方能提出具體且合理的和談提案,俄羅斯會考慮。而俄羅斯暫停空襲的做法也體現出了俄方愿意談判的誠意,只可惜烏軍的進一步軍事行動破壞了這種氛圍。
俄方的積極表態被西方媒體解讀為“求和”、“服軟”,這就純屬過度解讀了。從戰場形勢來看,烏克蘭已經對俄羅斯關鍵設施進行了打擊,按理說俄羅斯完全可以發動反擊,但仍保持了克制,現在釋放談判信號不是“求和”,反而是在給烏克蘭下最后通牒。
事實上,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基本已經達成,眼下,俄羅斯當然可以在保證既得利益的情況下抽身,所以向西方釋放善意是穩賺不賠的。
此外,普京還強調俄羅斯與亞洲、中東地區國家間的友好關系,試圖借助外力調停俄烏沖突。
三、歐洲贊成俄烏和談,烏克蘭卻態度強硬
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最大的玩家都下注了,歐洲國家自然也是順水推舟。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如果俄羅斯使用核武器,法國不會對等回應。
作為北約成員國和擁核國家,法國明確表態不會使用核武器,其實也就代表了北約不會使用核武器,不管怎么搞核演習都是做戲。
按照美、英等國的說法,只要俄羅斯使用了核武器,就將面臨“嚴重后果”,但具體是什么嚴重后果,也沒說,沒想到馬克龍直接明牌了。既然已經捅破了這層窗戶紙,歐盟方面只好承認就算俄方動手,也不會采取核反擊。
馬克龍此舉其實是有點賣隊友的感覺,反正先把法國擇出去,這也反映出歐洲國家對戰爭形勢的悲觀預期。
德國社民黨聯合主席克林拜爾也提出,德國與俄羅斯的關系正處在錯誤的道路上,要從根本上改變對俄政策,尋求共存之道。不久前,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也強調了歐洲的和平穩定離不開俄羅斯,呼吁西方世界和俄羅斯保持對話。
當然,這些言論也遭到了西方媒體的普遍批評,這說明反俄仍是政治正確,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的總體立場還是支持的,但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隨著各國抗議活動越來越頻繁,解除制裁、退出北約的呼聲給當局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個別國家“反水”也很正常。
目前,烏東仍呈現僵持局面,烏軍反攻勢頭減緩,俄軍的動員集結行動也即將完成。主要動作還是互相炮擊、空襲,從雙方公布的信息來看,俄軍的大規模打擊顯著遏制了烏軍的反撲勢頭,俄軍重新占據主動。
戰場態勢的變化決定了俄羅斯、歐洲、美國同時釋放和談信號,這是在沖突進一步升級之前談判的時機,然而烏克蘭卻拒不接受談判,甚至于澤連斯基還簽署了一份“不與普京談判”的協議。
近日,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也再度表示,“別指望了,烏克蘭不會成為中立國家”。烏克蘭的強硬態度也意味著,局勢或許還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