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反轉、再反轉,圍繞著全球矚目的俄烏局勢,我們見證了太多的意想不到。
今年2月21日的時候,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回溯歷史表示,烏克蘭是與俄羅斯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是俄羅斯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代烏克蘭完全是由蘇聯創建的,烏克蘭從未擁有自己真正的國家地位。
可到了10月14日,在俄軍對烏克蘭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后,普京卻聲稱“俄羅斯的目標并不是摧毀整個烏克蘭”,目前也沒有必要對烏進行進一步大規模打擊。
態度從強硬到軟化,所有人都能看出戰局確實讓莫斯科感到了些許棘手,但誰也沒有想到,俄方的態度轉瞬又趨于強硬。
26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表示,“烏克蘭已經被北約占領,淪為美國的殖民地”,烏軍受五角大樓支配、烏方的經濟已經瓦解,“烏克蘭已經喪失了作為一個國家存在的能力”。
尤其是最后一句表述,和普京在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前的演講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者更準確地說,兩番表態相輔相成:前者是在談過去,否認了烏克蘭的國家地位;后者是在談現在,否認了烏克蘭維持國家地位的能力。
難道,俄烏沖突最終會發展成“滅國之戰”?
尤其是最近,各方就“烏克蘭是否準備使用臟彈”展開了一系列爭論,俄方堅稱掌握了有力證據,足以證明烏方已成立專業部門生產這一具有放射性危害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美英法三國卻發表了聯合聲明,將俄方的說法駁斥為“虛假指控”。
對此,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的看法是,俄羅斯或以此作為沖突升級的借口。
但俄方的回應也很直接,俄外長拉夫羅夫聲稱對西方的反應并不驚訝,因為美西方只會“縱容澤連斯基政府采取的任何恐俄行動”。所以,俄方已將烏克蘭告上了聯合國,后者將于10月25日為此舉行閉門會議。
不過,對于俄方接二連三的警告,基輔方面一直在予以否認。在24日當天,國際原子能機構還宣布,已經收到了烏方的書面請求,將派遣專家團隊前往烏克蘭相關機構開展核查活動。
很顯然,這場“輿論戰”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唯一的問題是:局勢在有關各方的推動下,會給真相大白留出這段時間嗎?
當地時間26日,荷蘭國防大臣奧隆格倫向英國《泰晤士報》透露,英國將與歐盟簽署一項協議,該協議允許英國可快速調動本國部隊穿越歐洲各國境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協議其實只是一個名為Pesco(永久結構性合作)的計劃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為了提高“軍事機動性”,通過讓締約國在必要時減少應發放許可證數量的方式,實現在全歐快速跨境調動部隊和軍備。
按照荷蘭防長的說法,鑒于當前歐洲的安全形勢,Pesco必須與英國積極合作,以免在歐洲大陸發生危機時,英國軍隊不能很快抵達歐盟領土并迅速展開軍事行動。
很顯然,英國雖然在“脫歐”期間已經退出了該計劃,但俄烏沖突的爆發,讓英國和歐盟都不得不重新考慮這一協議,這也促使歐洲在軍事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外界也不難猜出他們的矛頭究竟指向了誰。
更重要的是,Pesco除了目前已有的25個成員國外,還和北約、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國積極合作,這說明美西方的軍事力量在進一步整合。
種種跡象表明,歐美說不定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即俄烏沖突不再局限于烏克蘭戰場,而西方將不得不直接出手干預,進而導致非歐洲大陸國家的英國也必須出兵參與。
總之,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同樣在26日,烏克蘭的西部鄰國——摩爾瓦多的前總統伊戈爾·多東表示,盡管摩爾瓦多保持中立地位,但也可以利用該國憲法法院在5年前通過的一項協議,隨時允許“某些力量來解決本國安全問題”,比如北約。
在這一敏感時刻,摩爾瓦多前總統的表態不同尋常,仿佛是在暗示些什么。畢竟,該國自1994年起就開始在“和平伙伴關系”框架內和北約進行合作了。
最關鍵的是,摩爾瓦多境內有一個區域叫“德涅斯特河東岸(簡稱‘德左’)”,該地已經在事實上獨立,并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且一直希望加入俄羅斯。
毋庸置疑,這些遺留問題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也開始逐漸凸顯其不穩定性。不難看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歐洲命運的走向也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