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批準中資入股漢堡港,但設置了條件:剝離中企運營決策權

導讀據觀察者網報道,綜合多家媒體消息,德政府消息人士稱,德政府六部門已就中企中遠海運入股德漢堡港達成妥協,但仍設置了一個前提條件,即中...

據觀察者網報道,綜合多家媒體消息,德政府消息人士稱,德政府六部門已就中企中遠海運入股德漢堡港達成妥協,但仍設置了一個前提條件,即中資允許入股的比例為24.9%而并非中遠海運與漢堡集團此前達成的35% ,以此阻止中企獲得漢堡港運營決策權。這一妥協案將在德內閣會議上進行討論,以決定是否最終通過。另有消息人士表示,在24.9%股份的基礎上,德政府可能還會尋求其他附加措施,以使中遠海運對漢堡港的運營影響進一步削減。而該交易是否能達成,同樣取決于中遠海運是否能接受從35%到24.9%間10.1個百分點的股份削減。

中遠海運是全球第三大海運商,是德國漢堡港的最大合作伙伴,當下中遠海運在全球參與50多個集裝箱碼頭運營事務,其中有14個集裝箱碼頭位于歐洲從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沿海區域,同漢堡港推進此次合作前,中遠海運已同港口水運更為便利的荷蘭、比利時兩國港口展開入股合作,換句話說,中遠海運推進同漢堡港的合作對于中遠而言并非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有益于中遠海運與漢堡港的戰略合作,即使受阻,中遠海運承接的海運業務也能通過其他歐洲港口合作方得到落實。中遠海運與漢堡港的合作中,中國不斷擴展的與各國共贏海上商貿規模,給了中遠海運以“坐看從容”的底氣。

在該筆交易中,最為急迫的是德漢堡集團、德政府各部門、德總理府三方,漢堡集團發言人海姆斯此前指出,相關攔阻是一種“象征性政治”,中遠海運與漢堡集團的“福地”碼頭股權交易如無法達成,會對德國經濟造成影響,也影響數百個工作崗位。漢堡市長也同樣發聲指出,港口所有權完全掌握在漢堡市手中,中企即使入股也會是“租戶”性質。德國經濟蕭條的當下,不論是中遠海運入股給德漢堡港帶來的現金流量還是通過該合作漢堡港船運量的增加,都在為德方帶去收益。德國經濟部長等綠黨政客在接受德國總理府“妥協”方案的同時仍試圖“盡可能”否決交易,這對于以全球化支撐起當下經濟規模的德國來說,并不是一個好跡象。

德國經濟體系大致由三層結構構成,德國本土經濟鏈路、基于稅收優惠及貿易互通的歐盟經濟鏈路、依靠德國汽車工業寶馬大眾、化工巴斯夫為企業代表開拓的海外貿易市場,德經濟結構中,由于歐洲范圍內嚴重的能源危機,德本土經濟鏈路及歐盟經濟鏈路均受到嚴重創傷,難以避免地呈市場萎縮態勢,而海外市場中表現長期穩定、有著足夠市場增量的,只有中國市場。漢堡港是德國對華出口與中國商品抵達德國的重要海上貿易節點,這一背景下中遠海運與漢堡港的合作,其象征性意義及對中德后續商貿合作的引領意義,是超過雙方股權交易的6000萬歐元本身的。

當前全球正面臨著金融、能源動蕩,歐洲的金融能源震蕩幅度表現得尤其劇烈。中國長期的獨立自主發展使得中國有足夠的底氣應對正在發生的全球變局,歡迎德方克服阻力與華擴大合作,也為德國經濟謀求發展出路和自救路徑。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