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民族深陷俄烏沖突的泥沼,正在逐步向“失敗國家”滑落,受此拖累,此前“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普京總統,在國外也不再那么受人尊重,不僅被放鴿子,還有人在普京的傷口上撒鹽。據觀察者網近日的報道,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舉行期間,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抽空”與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兩國領導人都脫下了西服,“酣暢淋漓地打起了乒乓球”。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具有深厚政治背景的國際友誼賽,體現的是哈土兩國之間親密關系,土哈官媒也都公布了兩國總統在球臺上“對決”的場面。需要指出的是,就在同一天,埃爾多安卻是放了俄總統普京的鴿子,在俄土第4次領導人會晤期間,埃爾多安“再一次”遲到,將普京“晾在一邊”,普京只能“來回踱步”化解尷尬,在埃爾多安“姍姍來遲”之后,普京面色也不大好看,“表情復雜”,顯然對埃爾多安再次遲到頗為不滿。
按道理講,埃爾多安應該是很忙的,否則怎會在如此重要的會晤上“遲到”,而且是“再次遲到”,然而“很忙”的“埃蘇丹”卻能在“百忙中”抽時間與哈國總統打乒乓球,這就很值得玩味了,不得不說,普京在此次“亞洲峰會”上,遭到了“區別對待”。在會議東道國哈薩克斯坦的幫助下,“遠來是客”的土耳其,卻在中亞“反客為主”,“強龍要壓地頭蛇”。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切,是什么導致普京出訪“吃癟”?
在此前的文章中,咱們分析了俄烏沖突對俄羅斯,對普京造成的“巨大影響”,簡單來說,那就是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沼,短期內根本“翻不過身來”,不再是那個“令人敬畏”的大國了。同樣的道理,普京在執政末期“出人意料”地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也是讓全球各國“大跌眼鏡”,國際政治以“實力為尊”,普京把俄戰車“帶坑里”,在國際上“被人看輕”也就不出意外了,各國對普京的“尊敬”自然隨之降低。
這是從俄方的角度來分析,這次咱們從中亞的角度來分析,試圖解讀一下,中亞國家在俄烏沖突發生之后,對俄羅斯態度的“巨大變化”。前文咱們提到,土總統埃爾多安與哈國領導人托卡耶夫“打球”,不僅是“區別對待”俄哈領導人,而且還是在普京的“傷口上撒鹽”,這是怎么說?那是因為,托卡耶夫可以說是普京的“眼中釘”,是中亞各國“脫俄”運動的“主將”,托卡耶夫之于普京,就好像甘地之于丘吉爾。
關注時事政治的人可能都知道,今年以來,俄哈兩國關系一直不大好,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托卡耶夫領導下的哈薩克斯坦想要走“獨立發展”的道路,認為哈國與俄羅斯的關系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級關系”,這就讓普京和俄政府“頗為不滿”。另一方面,是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依然還是那個奉行“大國沙文主義”的國家,竭力想維系對包括哈國在內的中亞各國的“統治”,于是矛盾和摩擦就出現了。
比如說,為了警告哈國總統托卡耶夫,普京力捧哈國前領導人納扎爾巴耶夫,在克宮的總統辦公室對后者予以“熱情接待”,而且還就俄哈兩國建交30周年“互致賀電”,儼然沒有把托卡耶夫“放在眼里”。而托卡耶夫也不是慫貨,立即就予以了回擊,在出席莫斯科會議期間,當著普京與各國媒體的面,公開表示,“不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是獨立國家”,還批評普京這么搞“要不得”,會把全球弄得“一團糟”。
此后俄哈兩國還“多次交手”,比如說,普京切斷了哈國對外出口石油的管道,而托卡耶夫立即宣布,要建造一條“繞過俄羅斯的”跨里海物流通道并“連接中歐”,在此次哈土領導人會晤上,托卡耶夫再次重申了這一計劃。所以,托卡耶夫是普京的“政治對手”,埃爾多安故意放普京的鴿子,還和托卡耶夫打得火熱,這當然是在普京的傷口上撒鹽,區別對待很明顯。
中亞大國哈薩克斯坦與西亞大國土耳其聯手“惡心”普京,普京又不是傻瓜,當然是“心知肚明”,不難受才怪,但這關系到俄羅斯的面子,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需要指出的是,這顯然反應了俄羅斯在中亞“統治力”的“斷崖式下降”。
△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
值得注意的是,中亞“不待見”普京的國家不止哈國一個。比如說,據塔吉克斯坦官媒15日的報道,塔總統拉赫蒙在參加獨聯體國家元首理事會會議期間,當著普京的面表示,“不要把塔吉克斯坦當做前蘇聯加盟國對待”。這話什么意思?說白了,拉赫蒙就是批評俄羅斯在中亞搞“家長制”,對待中亞各國一副“頤指氣使”的態度,拉赫蒙警告普京,不要將塔吉克斯坦當成是俄羅斯的“屬國”,塔國是一個“獨立國家”。
除了塔吉克斯坦之外,吉爾吉斯斯坦對俄羅斯,對普京也“怨言不少”。比如說,據觀察者網6月2日的報道,吉國總統扎帕羅夫對媒體表示,“上帝保佑”,貫通中國、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吉烏鐵路”終于要開工。而該鐵路之所以“規劃25年”都未能動工,就是因為來自俄羅斯與普京的壓力,扎帕羅夫強調,現在老大哥“不再反對”,他才得以推動這項對于吉國來說“就像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項目。
扎帕羅夫對俄羅斯的“不滿”表達得還算委婉,至少沒有像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那樣“火力全開”,讓普京下不了臺,但扎帕羅夫的確“打心眼里”不認同普京的做法。比如說,據中新社7月22日的報道,第4屆中亞領導人會晤在吉爾吉斯斯坦舉行,其舉辦地本來矗立著一座哈薩克斯坦前領導人納扎爾巴耶夫的雕像,長期都是各國領導人的“打卡圣地”,結果該雕像在會議前夕被吉國總統扎帕羅夫“拿掉了”。
△扎帕羅夫和托卡耶夫
為什么?前面咱們說了,為了控制哈薩克斯坦,普京力捧哈國前領導人納扎爾巴耶夫,哈國總統托卡耶夫與前領導人的關系很緊張,取消了后者多項“永久職務”,連首都名字都改回來了,只保留了納扎爾巴耶夫的“建議權”。扎帕羅夫知道俄哈矛盾,知道普京支持納扎爾巴耶夫打壓托卡耶夫,所以他就拿掉了納氏的雕像,免得扎卡耶夫“看不順眼”,“感到惡心”,這也說明,吉國是支持哈薩克斯坦的,支持托卡耶夫的。
俄羅斯在中亞“統治力”、影響力快速崩塌,一方面,是因為普京將俄戰車“帶坑里”,戰斗民族恐陷入“長期衰落”,使得普京對于中亞的控制“有心無力”,否則普京也不會對中吉烏鐵路“放行”。另一方面,也是俄羅斯長期奉行“大國沙文主義”造成的惡果,現在戰斗民族“國運下行”,中亞各國尋求“獨立自主”,不是非常正常嗎?沒有一個國家不希望“獨立自主”,俄羅斯對此恐怕“不適應也得適應”。
那么中亞各國會“倒向誰”?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中國,中國不干涉各國內政,不尋求勢力范圍,所以中亞國家對于和中國發展經濟關系非常熱衷,中吉烏鐵路就是明證,哈薩克要開辟“繞開”俄羅斯,連接中歐的“新物流路線”就是明證。第二個是美國,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不尋求勢力范圍”,也就意味著,一旦俄羅斯施壓,甚至動武,中亞是無法指望中國“主持正義”的,這個時候,只能尋求美國的幫助。
第三個,就是本文的主角——土耳其。一方面,土政府搞了個“泛突厥主義”,追認所有游牧民族為自己的祖先,目前這一套在中亞的確“開花結果”,影響力非凡。另一方面,土耳其是北約核心成員,公然“聯美”極易引起普京反感,中國也不樂見,走“土耳其路線”就安全得多了,再加上中國、俄羅斯都非常重視土耳其,對于中亞各國“捧土”,也就不好說什么,也正因如此,此次上合峰會,不是成員的土耳其居然坐了C位。
還是那句話,國際博弈就好像下棋,“一子錯”就可能“滿盤皆輸”,《孫子兵法》也說了,“先為不可勝”,才能尋找機會戰勝敵人,“沖動是魔鬼”,“勝天半子”太冒險了,“不勝”怎么辦?如果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能有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耐心和戰略定力,現在的情況就會大為不同,美國不會獲得戰略優勢,土耳其也就沒法“喧賓奪主”,中亞也不會這么快“離心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