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發生的“北溪”管道遭“蓄意破壞”一事,讓整個歐洲都為之轟動,畢竟即便不少歐洲國家受到了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反制,但該管道的意義依然非凡,因此各國對管道遭受破壞的真相都予以了關切。
所以作為事件發生地周圍國家的瑞典,在拒絕俄方加入調查,和歐洲司法組織成立聯合調查組的要求之后,單獨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并且已經有了些許眉目。
據觀察者網報道,日前瑞典官方表示,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調查結果已經出爐,但自己掌握的調查結論過于敏感,沒有辦法和其他國家分享。
自告奮勇請求調查的瑞典,在獲得信息后卻故弄玄虛給出過于敏感無法分享的結論,顯然這很值得各方進行思考,因為若不是受到了一定的壓力,瑞典不可能如此唯唯諾諾。
至于要求瑞典將信息透露出來,也是沒有多大可能的,畢竟其已經拒絕了聯合調查,并且各國沒有理由僅僅是為了一點信息就對瑞典進行逼迫。
由于按照法律協議,若成立聯合調查組,那么瑞典將不得不分享所有機密的調查信息,所以瑞方檢察官永奎斯特,直接以可能涉及國安為理由拒絕了這一要求,稱這會給瑞典帶來不必要的義務。
實際上永奎斯特這番話,很明顯只不過是個不愿被強制公布信息的借口而已,要知道從“北溪事件”事發地點來看幾乎沒有什么能夠對瑞典國安產生威脅的因素,所以說想要從瑞典得到確切消息已經沒有多大的可能性。
不過盡管如此,瑞典當做推脫借口的發言,也已經足以成為各國進行嫌疑排除的依據了。
首先可以排除掉俄羅斯。事實上,就算是作為“北溪”利益上的受害者,俄羅斯依然受到來自歐洲眾多“自導自演”的懷疑,然而面對這些懷疑俄方的態度仍然坦坦蕩蕩,甚至尋求聯合國的介入,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俄羅斯的嫌疑。
而現在瑞典在得到結果后,沒有向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指控俄羅斯是兇手,那么這就幾乎可以排除掉俄方的嫌疑了。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一方面,俄羅斯被丹麥禁止參與調查,無法對任何信息有所影響,所以若俄羅斯“自導自演”,瑞典不會收集不到證據;另一方面現在的瑞典正在尋求加入北約,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其與俄羅斯有些許敵對關系,不會為俄羅斯隱瞞事實。
但就算這樣瑞典都沒有直接斷定俄羅斯是幕后主使,所以說這就代表著“北溪事件”是俄方“自導自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排除俄羅斯之后,最有動機制造事件的國家只有美國、波蘭、烏克蘭三國了,其中又數美國和烏克蘭嫌疑最大。
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波蘭的嫌疑在于其和俄羅斯之間本就存在著矛盾,但考慮到其已經和挪威達成了能源供應合作,加上瑞典犯不著忌憚波蘭,所以波蘭的嫌疑也基本可以排除。
至于烏克蘭,其制造事件的動機可就多了去了,包括但不限于俄烏沖突、烏東公投入俄、扎波羅熱核電站被俄方收為己有等,以及上克里米亞大橋事件被俄方定性為烏方的恐怖襲擊,和烏總統辦公室發言人還發表了極具挑釁意味的言論。
因此烏克蘭做出同樣被俄方認為是恐怖行為的“北溪事件”,嫌疑還是很大的,不過同樣的問題也來了,瑞典也沒有必要忌憚烏克蘭為其隱瞞事實,所以烏克蘭的嫌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
至于美國,其嫌疑顯而易見就是和俄羅斯之間的政治博弈,再加上近來德國援烏不夠賣力,美國有足夠的理由破壞“北溪”管道,實現“一石二鳥”。
并且波蘭前官員曾發言稱“謝謝你,美國”,隨即便自己將這一言論刪除,美國自己在“北溪”事件上也遮遮掩掩,一直試圖將輿論引導至俄羅斯身上,這些事情都大大提升了美國的嫌疑。
此外如果“北溪事件”的幕后主使確實是美國的話,瑞典不公布信息的行為也解釋得通了,畢竟若其不隱瞞一二,美國作為北約的老大哥,完全有能力直接讓瑞典加入北約的計劃泡湯。
不過盡管現在美國成了最大嫌疑人,也依舊不能妄下定論,但如果最終瑞典同樣不公布任何信息的話,那顯然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擺明了是在給美國打掩護了。
總而言之,“北溪事件”已經發生,一直隱瞞重要信息阻礙各方查明真相只會損害自己的公信力,瑞典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