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投資大幕拉開:106個重大項目過審,1.5萬億投資等待落地

導讀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11月固定資產投資弱于預期,讓市場對于未來的投資走向倍加關注。12月16日,國家發...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11月固定資產投資弱于預期,讓市場對于未來的投資走向倍加關注。

12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就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表示,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方面,用好用足投資政策工具,合理擴大有效投資。在房地產開發投資明顯下滑的情況下,基礎設施投資、制造業投資有力支撐了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前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6.7%,對穩經濟、調結構、補短板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季度以來,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加快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薄弱領域補短板。”浙商證券首席分析師李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截至11月底,國家發改委已審批核準10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約1.5萬億元。當前,全年64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全部下達,項目開工率達5年最高。

按照發改委介紹,下一步,將持續推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見效,發揮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作用,進一步加快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投放使用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重大項目不斷落地

當前,我國加快推進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加快落地實施。

12月16日,廣東省財政廳提前下達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廣東數字金融創新產業園建設,打造“數字金融+產業”生態合作平臺項目。

據了解,今年以來,發改委扎實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落地實施,加強對國家重大工程和地方重點項目的調度,推動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進一步集中中央預算內投資力量辦大事難事急事,不斷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和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行業。

截至11月底,兩批共7399億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全年64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已全部下達完畢,項目開工率達近5年最高水平;今年已發行專項債券的項目開工率達95%,已使用的專項債券規模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及實際使用規模更大、發行節奏更快、撬動作用更強、投向基建比例更多、資金使用效率更高,對上半年基建投資形成強力支撐;下半年專項債通過加快結存限額發行和使用,疊加超6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接續,為全年基建投資兩位數增長提供保障。”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這些工程中,交通運輸項目是重點之一。今年以來,北京至雄安新區至商丘高速鐵路、廣西平陸運河等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本溪至集安高速公路集安至桓仁段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不僅如此,面對疫情對物流體系的影響,今年以來,國家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加速。在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項目,總投資已經超過450億元,有力促進精準擴大現代物流領域有效投資。目前,已累計發布4批共95個國家物流樞紐、2批共41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3批共78個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建設名單。

能源方面,金沙江下游風光水儲一體化基地首個光伏電站建成投產,白鶴灘至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重慶段順利完成長江大跨越。水利方面,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已開工建設。高技術方面,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完成建設任務。

據發改委新聞發言人介紹,為防止“未批先建”“邊建邊批”,發改委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推動加快辦理用地(用海)、規劃許可、環評、施工許可等審批手續。

民間投資成亮點

一個亮點是,今年大力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健康發展。

1月至11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3%,高技術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以電子、醫藥為代表的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展,相關投資大幅增加。

前11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3.0%,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8.3%、28.2%。

“強鏈補鏈和產業基礎再造是驅動制造業投資兩條主線。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在新一輪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制造業投資作為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引擎,將驅動技術改造投資保持較高增速,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的重點在于制造業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轉型,帶動廠房、機器、設備等資本開支。”李超表示。

這離不開民間投資的力量。當前,多項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先后落地,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盤活老項目、投入新項目,促進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民間投資社會環境,用市場辦法、改革舉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發改委相關人士介紹,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將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模式進行。政府將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推進民間投資順利進行,當前,放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準入門檻,除去關系國家安全的以及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設施以外,其余的新型基礎設施主要給民營資本、境外資本等社會資本留下了更多的投資空間。

同時將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為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按照要求,政府將持續地對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予以支持,完善監管體系,創新監管方式,加強相關領域改革,優化市場競爭環境,激勵參與企業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力度。

12月6日的政治局會議也指出,要激發全社會各類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活力。李超預計,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實現積極增長,在2022年高基數背景下保持5.3%的增速水平。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