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擁有很多粉絲的非洲姑娘、中國媳婦Rose,用一組輕松活潑的短視頻贏得了一眾中國粉絲的喜愛。這些短視頻顯示的多是家長里短的情節,但卻透著溫馨的愛。最新一條短視頻展現了這樣一個主題:Rose自制魚膠又鮮又美,用來給老公做燉品,老公則給她買了金鐲子。Rose歡笑著打開手機,向遠在非洲的母親展示自己的幸福。看了這樣的視頻,讓人感到發自內心的暖意。
我以前對非洲人缺乏直觀的了解,近來,一位親戚從埃塞俄比亞發來的生活片段,一位非洲大男孩和他們每周踢“野球”,使我內心深處生發出一份跨越國界的理解。
在Rose的短視頻里,“美食”是一個關鍵詞。烤羊肉包子,番茄燉牛尾,蟹黃鍋巴雞……當心靈手巧的她做好可口的飯菜端出來時,整個視頻畫面都似乎彌漫著香氣。從夫妻兩人的生活百態可以看出,他們生活在農村,屬于那種非常平凡的人家。Rose和老公去彈舊棉被、Rose為老公縫補破洞的褲子,都可以說折射出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但正是這種平平淡淡甚至有些拮據的生活,才愈發顯示出相依為命的重量。
當我們看多了那種富裕生活“打底”的敘事后,才會更加理解粗茶淡飯一日三餐的味道和分量。正如Rose在微博中所言:幸福是什么?是雪梨清甜,冬瓜溫潤,熱湯暖心;是兩人攜手,同享三餐,共度四季;更是被愛人放心上時刻惦記,牽掛你的身體,明了你的心緒,是兩個平等的個體互相愛慕達到和諧均衡的狀態。
跨國婚姻,有很多種版本。有的失敗了,有的成功了。但Rose遠嫁中國的故事,就是一種十分難得的“平淡幸福”的樣本。
這個樣本,所體現的核心理念,便是相守相伴、有滋有味。其間帶有這樣的共鳴:生活未必總是輕松的,但可以是自在的、愉快的、不時有驚喜的,前提是大家都有自我,都有對方,熱愛生活。就像Rose在微博中所表現的夫妻之間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性格互補、有商有量的狀態那樣,在生活的艱辛之處打造出最自得的煙火氣,以此滋育心靈。
當然,他們的每一個視頻,都是自己拍的,或多多少少有美化的成分,但有些東西是演不出來的。實際上,在更多的短視頻平臺,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跨國夫妻的寫實經歷。從遠方來到中國的洋妻子們,有來自非洲的,也有來自東南亞的……他們把自己的故事拍下來,和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濃濃的愛意,是相一致的。我們無法苛求他們在視頻里的演繹,因為我們知道,在視頻的背后,他們的確在真實、努力地活著。一眾中國網友被這樣的故事屢屢打動,甚至看得熱淚盈眶、笑了哭了,這說明,“有愛”是可以傳染人心,是可以將擁有不同經歷的人置放于同一種境界的。從粗樸而現實的生活語境,抵達純真和至善,是太多人用盡一生所追求的目標。
家庭生活,說到底是需要用心經營的。既然愛不是哪一個人的單向付出,那么,兩個人的雙向奔赴,也就成了一種必須。小到Rose的丈夫用紅薯藤做“手鐲”,大到用愛支撐另一半的尊嚴和安然。
在不少家庭中,夫妻的長期爭吵甚至冷戰,是家庭氛圍跌入冰窟的直接原因。在我少時待過的村莊里,很多夫妻都是這樣過來的。別說妻子和丈夫玩紅薯藤做“手鐲”的游戲了,單就互相平等、互相尊重這一條,便不能實現。他們寧可通過冷暴力表達“自尊”,也不愿意主動緩解令人不舒服的關系,以至于夫妻關系陷入無解的結局。這種糟糕的兩人世界生態,不僅“毀了”自己,也危及下一代的幸福感。
另一位微博主說了這樣一種體驗:父親在外面工作的時候,母親打電話去找他,發現他手機沒電了,她能繼續再打十幾個電話,當然每一次的結果都是沒電,但每一次的未接通,都會再為她增添一分怒火和一重焦慮,最后父親回家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座爆發的火山。“奪命連環call”同樣適用于微博主自己。然而在心理咨詢師的提示下,微博主想起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有一個很糟糕的童年,很長一段時間活在她父母離婚的拉鋸中,小小年紀,還在念小學,就會因為焦慮而整夜失眠。
由此可見,野草滋生、一地雞毛的夫妻感情,破壞力和影響力是驚人的。無論是出于共同經營一方“港灣”的需要,還是出于對后代的責任,都要求人們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對方,平等地看待自己與對方的人格,既不謀求壓倒對方,也不依附于對方,任何一種不對等的關系都是不健康的、行之不遠的。
Rose演繹的故事,很動人,兩個生存環境迥異的人走到一起,是難得的緣分,也意味著“空前”的考驗。這份體驗激勵自身,也激勵他人,終究以一份“營養”慰藉世道人心,展現出日日和樂、生生不息的無限可能——世上的夫妻沒有完美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平等“共建”的模式。只有兩個平等相愛的個體都能摒棄破壞力、激發“共建”力,才能在生活的雞毛蒜皮間恒久地保持其樂融融的狀態。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