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閆曉寒 盧曉 北京報道
涂膠顯影設備龍頭芯源微迎來上市三周年的首發限售股解禁。12月16日,芯源微有3934.5萬首發限售股解禁,占總股本比例42.48%。按照前一天196.06元的收盤價計算,這些股份解禁市值超過77億元。當天,半導體芯片概念股集體回調,芯源微盤中股價一度跌超7.1%,截至當日收盤,其股價跌4.6%至187.05元。
兩股解禁壓力
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為芯源微首次公開發行部分限售股,限售期為自2019年12月16日上市之日起36個月。
此次限售股解禁共涉及8名股東,其中有5位股東為芯源微董監高,包括公司董事長、總裁宗潤福,副總裁、董秘李風莉等。
解禁限售股份最多的是芯源微第一大股東沈陽先進制造技術產業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其共持有芯源微超1433萬股,且均為限售股份,占總股本比例為15.5%。此次該股東所持有的限售股份將全部上市流通。
第二、第三大股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下稱“中科院沈自所”)、遼寧科發實業有限公司分別持有的1050萬、993萬股,同樣全部為限售股份,并于12月16日全部上市流通。
中科院沈自所在2002年作為主要股東發起創立了芯源微,經過數次股權變動后,目前其持有芯源微11.34%股份。此前的11月份,芯源微發布公告稱,中科院沈自所計劃將其所持有芯源微的全部股份無償劃轉至其全資子公司中科天盛,若劃轉順利完成,中科院沈自所將不再持有芯源微股份。
需要提及的是,從各大股東持股情況來看,芯源微股權較為分散,無單一股東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持有公司股權比例或控制其表決權超過30%,這意味著,芯源微并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在上述股東持有芯源微的三年時間里,總體看芯源微股價獲得數倍增長,其解禁前一天的收盤價較26.97元的發行價漲幅超過626%。
不過,當前較芯源微的股價高點已大幅回落。2021年7月底,芯源微股價曾達到301.57元的上市以來最高峰,這較其當時發行價漲超10倍。拉長時間來看,芯源微自上市后的一年多時間里,股價漲幅并不明顯,但2021年5月上旬開始,其股價出現大幅上漲,到上述最高點的三個月時間里,漲幅超過276%。而在這之后,芯源微股價震蕩下跌,到今年5月底跌至91.35元的52周最低點,較最高點跌幅接近七成。
這次巨額解禁后再過4個交易日,即12月23日,芯源微又將迎來今年以來的第四次限售股解禁。這是芯源微在今年6月完成的2021年定增,其引入了易方達、中信證券、華泰資管等十家投資機構和一位“神秘牛散”。即將到來的這次解禁,上述11位股東有804.57萬股限售股將上市流通,占公司總股本的8.69%,限售期為6個月。
此外,近期,芯源微重要股東剛完成大幅減持。第四大股東中國科技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28日至11月1日期間,合計減持170.5萬股,占總股本的1.84%。經過多次減持,其持股比例已降至5%之下。原第七大股東國科瑞祺物聯網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自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也減持超總股本2%的股份。
12月15日,記者就減持壓力及接下來業績推動因素等問題以郵件方式、電話方式聯系芯源微,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復。
高端領域仍有差距
芯源微是一家做半導體設備的公司,主要產品為光刻工序使用的涂膠顯影設備和單片式濕法設備,以及小尺寸的化合物、LED芯片制造和MEMS。
芯源微相關設備最初切入的領域是后道先進封裝和LED領域,此后拓展至MEMS、化合物等領域,2018年,芯源微正式切入前道晶圓加工領域。
向更高端、價值更高的前道設備拓展,是芯源微目前的重點工作之一。在今年6月的定增中,其募集資金大部分用于前道設備的研發生產。根據公告,芯源微將于12月17日推出能匹配全球主流光刻機聯機生產的前道涂膠顯影機新品。
但芯源微在前道設備領域相比國際企業仍有很大差距,據芯源微年報,目前前道晶圓制造領域所用的涂膠顯影和清洗設備都被兩家日本企業壟斷。而芯源微董事長在接受今年6月采訪時透露,其在國內前道涂膠顯影市場市占率不到5%。
相比技術壁壘更高的前道設備,芯源微在進入多年的后道先進封裝和小尺寸領域已經成為多家大廠的主力供應商,其客戶包括臺積電、長電科技、華燦光電等。
高端領域被國際廠商占據主要市場份額,這也是整個半導體設備行業需要突破的瓶頸。深度科技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半導體行業國產替代確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就整個產業而言,這些進步僅限于低端領域。即芯片的成熟制程中比較落后的工藝制作,比如LED芯片、顯示屏芯片。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是戰略性高端領域,先進的芯片及其相關的一些設備。”
從當前行業情況來看,雖然半導體設備面臨下游消費電子需求不足帶來的半導體寒冬,但相比部分半導體設計、制造巨頭在三季度出現營收同比或環比下滑,國內包括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等在內的多數半導體設備企業營收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并且行業內汽車、工業等增量市場,以及本土化也為半導體領域帶來發展機會。
看懂研究院分析師、通信高級工程師袁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未來行業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是我國芯片制造自主化的加速。不過,張孝榮對國產替代進程所持態度并不樂觀,他認為,“我國真正要實現半導體產業自主,必須要實現光刻機國產化,這條路可能需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才能走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