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藏之氣,至此而極|畫說珠海非遺

導讀今日冬至。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30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土...

今日冬至。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30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節氣到來的時間,為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冬至這天,北方大多數家庭都會選擇吃餃子。民間也有張仲景制作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其實這是真實發生的,后來的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去世,也是為了御寒,都會在冬至那天吃一碗餃子來表達自己對醫圣的感恩之情。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珠海非遺項目是三灶鶴舞。

三灶鶴舞主要分布在珠海市三灶鎮的海澄村一帶。三灶鎮地處南海之濱,山林蔥翠茂密,灘涂水草肥美,飛禽野鴨成群結隊在此棲息。白鶴、灰鶴長居海隅山林。當地人喜愛、崇拜白鶴,觀其行,聽其鳴,仿其舞,看其形,扎制鶴衣,創作鶴舞,演唱鶴歌,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2011年,三灶鶴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鶴,被民間視為吉祥鳥,是福壽康寧的化身,吉祥如意的象征。以鶴為吉祥蘊意的舞蹈,是三灶鎮民間迎春接福的一種拜年方式,分為開光、拜老、羽化三個固定儀式,期望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三灶鶴舞主要模擬白鶴的幾種形態,覓食、啄食、洗嘴、梳羽、棲息、跳躍、振翅、飛翔,展現白鶴的喜怒神態與仙骨靈氣。正月初七這日,鶴舞者約上志同道合者三五七人,用竹蓬、木棍、綢布和紙條等,制作鶴衣、扮成仙鶴,請村中長者點睛開光后,一人舞鶴,一人演唱,另有一鼓一鑼和一鈸,熱熱鬧鬧,載歌載舞,至村中30歲青年和60歲長者家中拜年。

此外,每逢節慶盛典,白鶴舞隊也會出現在巡游隊伍中,伴著舞獅,唱著山歌,以鑼鼓和廣州音樂為奏,以村姑為蚌娘,與鶴嬉戲、初醒、梳毛、覓食、踩水、嬉戲、飛翔、歸巢。白鶴的日常,化為靈動輕盈的翩翩舞姿。

三灶鶴舞另一重要內容是鶴歌的演唱,不同的儀式,不同的場合,鶴歌的內容也有所差別,開光時以請仙鶴來賀年為主題。羽化的歌詞則以送別為主,歌聲悠揚動聽,內容豐富高雅,勸人向善,教人奮進,表達人們的美好祝愿。村民用這種鄉土韻味濃厚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福與憧憬。

【文字】吳楓

【海報】蔡如意

【海報作者】景山實驗小學 羅宇彬

【作者】 吳楓;蔡如意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