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廣東積極引導互聯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導讀數字科技如何促進網絡文明發展?在22日召開的廣東網絡文明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時表示,數字技術促進...

數字科技如何促進網絡文明發展?在22日召開的廣東網絡文明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時表示,數字技術促進文化培育、暢通文化傳播、助力誠信建設,要善用數字技術這把“雙刃劍”,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

廣東是網絡大省,鄔賀銓留意到,廣東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互聯網頭部企業,為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貢獻了廣東力量,他建議廣東進一步引導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和工業應用,積極引導互聯網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數字文明是網絡文明基礎架構

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鄔賀銓認為,網絡文明的出現和發展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從文化到文明、從文明到網絡文明、從網絡文明到數字文明,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來理解網絡文明的內涵。

鄔賀銓說,文化指人類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載體,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制度形態。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是文化中的積極成果。網絡文明也不例外。

“網絡文明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人類社會文明形態,是現代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鄔賀銓認為,網絡文明是從工業文明過渡過來的。工業文明是以工業化為重要標志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形態,而數字文明則是以數字化為重要標志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狀態。數字文明是網絡文明的基礎架構和基本特征。

數字化使文化得到前所未有普及

關于數字科技與網絡文明的關系,鄔賀銓認為,數字技術促進了文化培育。比如,數字文化產品具有更多形態和更豐富的表現力,同時,信息化變革了文化產品創作、傳播和服務流程,生產效率更高、技術迭代更快、制作更精美、傳播更網絡化、消費更個性化。

數字文化的大眾屬性也更強,借助數字技術的簡便創作工具、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暢通的傳播渠道,更多網民成為文化工作者,從而形成宏偉的數字文化產業創作隊伍。如今網絡作品的創作,不僅有專業的作者,還有廣泛的網絡用戶,甚至機器也可以參與生產內容。

“數字技術助力了文化的傳承與提升。”鄔賀銓說,數字技術能夠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為傳統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展示利用提供了有效手段。通過智能分析、畫質修復和增強等技術,經典影像煥發新生,有助于用網民喜聞樂見的語言講好文化傳承。

此外,數字技術暢通了文化傳播。鄔賀銓認為,在廣滲透上,寬帶滲透突破地域限制,智能分發提升了傳播精準性,數字化方便讀者加入評論。在低門檻上,數字化降低了閱讀門檻,突破了時空限制,擴展了大眾接入面,使得先進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在大眾化上,小眾創意也能方便地在網上找到知音,讀者面很窄的作品也有存在與發展的空間。

鄔賀銓還提到,傳統商業信用模式中,誠信需要時間積累,成本相對較高。利用移動支付積累的數據和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建立起“技術背書”的信任方式,信任的效率和可及性得到顯著提升。因此,數字技術可以助力誠信建設,引領網絡文明向好向善。

建議廣東加強數字創意產業技術應用

近年來,廣東數字化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全面推動網絡生態持續向好。鄔賀銓認為,數字文化與產業數字化具有同源性且可互相借鑒,數字文化本身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也可用到數字產業化發展。

“像是網絡游戲的多人協同實時性和3D渲染,對芯片與軟件的邏輯運算和圖形計算能力都有很高要求,這就促進了軟硬件技術發展與創新。”鄔賀銓說,廣東互聯網業務特別是網游產業全國領先,可以進一步引導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和工業應用,并開拓相應技術在實體產業的應用。

數字技術雖然是“雙刃劍”,帶來了“大數據殺熟”、隱私泄露等行業問題,但鄔賀銓認為,數字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樣可以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治理。他留意到,廣東積極引導互聯網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疫情期間,廣東“愛心助農”計劃為各地滯銷農產品搭建數字農業緊急供應鏈;“粵智助”實現廣東全省行政村全覆蓋,服務超1500萬群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鄔賀銓建議,廣東可以基于企業數據刻畫企業信用水平,作為企業獲取和配置資源的主要依據,從而推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同時,積極發動和支持網絡社會組織參與網絡文明建設,推動形成網絡空間共治共享格局。

【記者】尚黎陽

【海報】張昶

【作者】 尚黎陽;張昶

南方會客廳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