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3聯賽都零出場?陳彬彬的窘境說明中國足球在走彎路

導讀久古最近幾天,球迷都被這樣一則消息驚呆了:在10月16日J3聯賽第29輪富山勝利1-4慘敗于滕枝MYFC之戰中,陳彬彬沒有入選?球隊大名單。加盟J...

久古

最近幾天,球迷都被這樣一則消息驚呆了:在10月16日J3聯賽第29輪富山勝利1-4慘敗于滕枝MYFC之戰中,陳彬彬沒有入選?球隊大名單。加盟J3比賽3個月以來,陳彬彬出場次數為0,只有1次進入大名單。本賽季J3聯賽還剩下最后5輪,不知道陳彬彬有沒有可能謀得哪怕1分鐘的上場時間?在報道的時候,媒體用上了“比郭田雨還慘”的醒目標題,看著就讓人不忍卒讀。


8月14日下午,海港俱樂部官宣陳彬彬留洋,他將以租借形式加盟J3聯賽的富山勝利俱樂部。而在此之前,富山俱樂部主席左伴繁雄就在個人社交平臺透露,還有一家日本俱樂部對陳彬彬感興趣,但在球員本人以及富山管理層的“努力下”,雙方達成了協議。而更早前,國內媒體則爆料,J2聯賽的新瀉天鵝“也有意簽下陳彬彬”,甚至還有歐洲俱樂部“相中”的傳聞。換言之,富山勝利并不是陳彬彬的唯一選項。

左伴繁雄說的另一家日本俱樂部,就是一度領跑J3聯賽積分榜、目前排名第3位的鹿兒島聯。但在富山勝利明確表示球隊缺少左邊鋒的情況下,陳彬彬最終選擇了當時排名第五的后者。在他看來,自己完全有實力獲得更多比賽機會、甚至坐穩球隊主力位置。但事實給了他無情的打擊,也讓一部分國內球迷大惑不解:前國奧隊長、主力左邊鋒、在海港俱樂部有過81次出場紀錄并貢獻了1個進球10次助攻的陳彬彬,難道在日丙聯賽都沒有出場的實力嗎?

很多人或許遺漏了這樣一個細節:8月26日,一次訓練結束后,陳彬彬在接受《北日本新聞》采訪時表示稱贊了富山訓練環境很好:“我認為這是J3聯賽的頂級水平,我想展示自己引以為傲的速度和爆發力”。而富山俱樂部引進陳彬彬時對其的評價相當高:他的身體條件非常不錯,瞬間啟動和爆發力在中國同齡球員中屬于佼佼者;一對一突破強,傳中質量較高。


說實話,我認為富山俱樂部的評價只說對了一半。前面的都對,但“傳中質量較高”則言過其實,甚至是信口開河。

陳彬彬有兩個特點:一是身體強壯速度快、突破能力強,二是傳中球質量差。前一點,看過陳彬彬中超聯賽(特別是19賽季)表現的球迷都知道。別說同年齡段,就是目前為止所有中超本土球員中,僅以左邊鋒(前衛)而言,從年齡+對抗+速度+突破能力幾方面綜合來看,陳彬彬也非常突出。

但僅此而已,陳彬彬最大的問題是突破之后不知道干嘛了、自己都被自己的突破“突”懵了,最后一腳傳中十有八九不著邊際,胡爾克曾不止一次在比賽中對此表示不滿、或者不解。至于陳彬彬的強壯度,曾有媒體報道稱,他的大腿比胡爾克還要粗。言談之間,讓人看到滿滿的各種自豪感。

陳彬彬傳中球質量差,防守能力也差。最經典的,就是20賽季中超聯賽第6輪國安1-2海港之戰,王剛N次“強吃”陳彬彬,甚至差點制造點球,海港的左路防守頻頻告急。不得已,時任海港主帥的佩雷拉上半場沒結束就把左右邊翼衛的位置對調,王燊超改打左邊翼衛,陳彬彬則到了右路。下半場結束,佩雷拉直接用楊世元替下了陳彬彬,陣型也從首發的3412改為4231,不要邊翼衛了。

也正因此,適合U23年齡的陳彬彬,在海港的上場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下滑。18賽季出場19次、19賽季18次,20賽季13次,都是U23的輪換球員。但到了21賽季,陳彬彬的上場減為了9次;22賽季第一階段的10場比賽,陳彬彬只有2次出場,并且都是替補,時間分別為8分鐘和5分鐘。在萊科的戰術體系中,根本就沒有陳彬彬的位置。


與郭田雨一樣,陳彬彬都是身體(包括速度)力量型球員,也是中國足球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引以為傲的一個標志:我們技術不行,但有身高、有速度(注:據資料介紹,陳彬彬身高1米77,屬于矮個子;體重是72公斤,但目測應該在80公斤左右)。

21賽季郭田雨風光一時,甚至被球迷和媒體稱為未來國家隊高中鋒NO1。但到了葡超,除了一次進攻失利后立馬爬起來狂奔80米回追防守之外(注:在中超幾乎不可能),留下來的就是半年葡超替補出場3次、上場時間只計31分鐘、0進球0助攻的尷尬紀錄。須知,在此之前的一個賽季,郭田雨是中超聯賽本土射手王。

如果說,郭田雨因為聯賽期間加盟葡超,再加上辦理出國手續耽擱等原因,因而難以融入球隊、表現欠佳,尚情有可原。陳彬彬加盟的是日本聯賽的丙級球隊,賽季前多少還與球隊有了磨合期,結果連上場的機會都沒有,這實在出乎所有球迷的意料。

那么,在訓練中曾獲得日本媒體稱贊、更曾獲得過富山俱樂部高層盛贊的陳彬彬,為什么到了聯賽卻遭遇如此困境呢

這其實是中國球員的一個通病:技術粗糙、缺乏配合意識。

日本足球,而無論是國家隊還是俱樂部隊,邊路突破之后鮮見起高球傳中(12強賽國足0-1日本之戰例外)。并且日本球員的邊路突破,很少是單個球員憑著速度和個人能力強突,而更多的是2人甚至是3、4名球員之間的小范圍戰術配合,最后以撞墻式或者一腳出球的配合成功突破,從而達到以四兩勢撥千斤式的效果。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對于國足來說,2019年東亞杯、上述12強賽等中日之戰,對日本球隊這種戰術應該深有體會。而目前的日本聯賽,即便是J3聯賽這種低級別的賽事,其技戰術風格也一脈相承。


在這種聯賽環境中的陳彬彬,即便可以憑著強壯的身體和令人羨慕的速度突破對手的某一道防線,但突破之后不知道內切、傳中球質量又極不靠譜,他上場,只能是球隊改變打法,結果當然就只能是連大名單都無法進入了。說白了,富山俱樂部高層看走眼了。

中國足球的青訓,這么多年了,還是走不出“身體和力量”的思維定勢。選擇球員時總是優先考慮身高體壯、速度快。

包括U23國足主帥揚科維奇,反復強調也只是球員的體脂率。實事求是地說,揚科維奇的出發點并沒有錯。但把體脂率當成選材第一位的時候,技術和意識顯然就被排到了后面。在亞洲足壇強隊愈強、傳統弱旅的東南亞足球也飛速發展的今天,還把身體和力量放在首位的中國足球,之所以從亞流一流不斷下滑至二流甚至三流,當然就種瓜得瓜了。

再看看眼下的中超,曾經的中超新人黃紫昌,只能在邊路與身高體壯的防守球員拼身體;段劉愚在經歷了兩個賽季的替補之后,現在給人感覺已經是不會踢球了;而韋世豪與張玉寧這兩個賽季迥然不同的成長軌跡,更是讓某些人篤信,這才是中國特色的足球。



包括,之前放棄巴西、西班牙足球而改學德國;中國足球就必須硬橋硬馬、橫沖直撞,追求的是速度和所謂的沖擊力,輕視技術和踢球意識、戰術意識。再看看目前的吳曦,無論是在國家隊還是俱樂部,踢的都是防守型后腰。在國安,如果張稀哲出任后腰,其前面必須有一名防守能力更強的球員“打頭陣”,或者他和另一名防守球員一起與前者組成一個正三角形的中場組合。

所有這些,都是歷經多年的中超之后,球員的技術能力已經被磨光的結果。技術和足球意識稍好但身體相對不是那么強壯的球員,已經被變態的聯賽改造成“四不象”了。再看看日本,南野拓實、伊東純也、久保健英、堂安律等等進攻型球員,又有哪一個是“身體力量型”見長者?整個日本國家隊中前場,其實只有遠藤航一人是力量型球員,但人家曾經是德甲“第一后腰”。

陳彬彬今年只有24歲,但他的技術和踢球意識似乎已經完全定形。相比之下,吳興涵、劉彬彬、金敬道、謝鵬飛、劉洋、甚至老將曹赟定、于漢超等邊路球員,近兩個賽季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明顯增加了突破之后的內切。而更年輕的劉若釩、周俊辰、艾菲爾丁等,也都是進攻方式非常多的邊路球員。如果不作出改變,陳彬彬留洋結束之后回到海港,估計前景也不會讓人看好。

一個更殘酷的事情是,對于中國足球青訓來說,如果不改變選材的思路,培養出來的球員恐怕也只能是“廢”材。


(今日頭條獨稿,未經許可禁止以非本人名字轉載!圖片全都是來自今日頭條免費圖片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