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陳鋒 見習記者 張玫 北京報道
近日,中基協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信息更新,信息顯示,包括匯安基金、上銀基金、諾德基金在內的多位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成為私募設立初期的創始人。
具體來看,匯安基金原投資管理中心總經理丁華清離職創辦了上海石丸梨花私募基金;諾德基金原基金經理應穎離職加入了煜錦私募基金(濟寧);原上銀基金固收部高級經理鄭達偉則離職成為海南敦樸私募基金的實控人。
私募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私募行業的高速發展為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創造了好的條件,而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則帶動了私募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3位基金經理“公奔私”
中基協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信息顯示,上海石丸梨花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丁華清,該私募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注冊地為上海,該公司成立時間為2020年11月27日,在中基協登記時間為2022年11月18日。
丁華清于2018年6月至2022年7月在匯安基金投資管理中心擔任總經理一職。在匯安基金工作之前,他曾在華安基金、深圳新天下集團、匯豐銀行等公司任職。
海南敦樸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王玉蘭,該私募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注冊地為海南省,辦公地則為上海市,公司成立時間為2022年4月24日,注冊時間為2022年11月18日。鄭達偉則作為海南敦樸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出現在登記信息的披露當中。除實控人外,鄭達偉還擔任公司的合規風控負責人職位。
鄭達偉曾在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就職于紅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上海分公司風控經理一職;其在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擔任上銀基金固定收益部高級經理一職。在此之前,他還曾在國融證券、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方正富邦基金、山東鄭亮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匯豐銀行北京分行任職。
煜錦私募基金管理(濟寧)有限公司法人為沈崢奇,該私募機構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注冊地為山東省,辦公地為上海市,成立時間為2021年11月29日,登記時間為2022年11月18日。而前諾德基金量化投資部應穎作為公司高管出現在登記信息的披露當中,具體職位為投資總監。
應穎于2015年9月至 2021年8月在諾德基金工作,先后擔任量化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等。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應穎做創業準備,未再任職。此外,應穎還曾在西門子(杭州)有限公司、上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工作。
《華夏時報》記者采訪了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她也是一位“公奔私”的基金經理。趙媛媛對記者表示,五年的公募基金經理經歷,積累了很多相關的資源和人脈,同時熟知了公募規范的投研體系和風控制度。這些積累對自己后來在私募的研究支持和制度設計有很大的幫助。轉赴私募,一方面是私募更方便使用衍生品和對沖策略,能更好適應不確定事件沖擊下的市場并賺取正的阿爾法收益。
另一方面,私募在交易上的規定更為靈活,對擅長自上而下做行業輪動的基金經理來說,更容易在行業輪動越來越迅速的市場環境中用擇時策略為投資者創造價值。例如“建泓盈富四號”等產品的凈值表現和市場指數的相關性小,正是對沖策略和行業擇時策略在私募靈活運用的體現。
月內84位公募基金經理離任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11月1日至24日16時,公募基金經理離任公告涉及浙商證券資管周濤、浦銀安盛基金陳士俊、景順長城基金毛從容等84位基金經理(不排除離任基金經理還在本公司擔任其他職務)。
11月19日,工銀瑞信基金發布公告稱,因工作調整,該公司管理規模超200億元的基金經理袁芳,離任了此前管理的5只基金,分別為工銀瑞信文體產業、工銀科技創新混合、工銀圓興混合、工銀高質量成長混合和工銀圓豐三年持有期混合。其中3只由同事修世宇、鄢耀、杜洋接任,另外2只則由原來的搭檔繼續管理。
袁芳有超過15年的證券從業經歷,曾被稱為“最受投資機構追捧的投資女將”,目前袁芳已無在管基金。
關于基金經理“公奔私”現象,劉有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人才流動是基金行業發展的正常現象,“公奔私”則是基金經理謀求更大發展以及自主創業的優先選擇,而且隨著私募行業日漸規范之后,私募行業的認可度也在大幅提升,同時私募行業的發展也需要優質的人才來推動,因此私募行業的高速發展為基金經理“奔私”創造了好的條件,而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則帶動了私募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私募對公募基金經理的吸引力體現在何處?劉有華指出,私募基金對于公募基金經理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私募基金投資限制更少,操作更加靈活,而且能應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更加豐富,更有助于基金經理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二是私募基金回報更高,私募基金可以提取業績報酬,基金經理做好業績的動力更強,因此對于能力出色,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而言,私募基金的吸引力更大。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雒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私募基金面向的客群更少、客戶價值更高,目前投資私募需要個人金融資產在百萬元以上,一方面這部分客戶風險偏好更大、止損閾值更低,也不會過于頻繁的贖回,對于基金管理人來說體驗也更好;另一方面由于門檻高所以數量相對也比較少,交流成本更低,也能使基金經理更多的關注投研策略。根據今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率對比來看,私募基金的最高回報是公募基金的十幾倍,最低回報比公募基金低1倍,所以整體來看,“奔私”后基金經理的業績更加優秀。
英大證券首席專家李大霄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私募比公募更加靈活,激勵水平動力也更足,不過私募的生存環境挑戰要比公募大。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