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網站11月9日發表題為《若東西方、南北方之間鴻溝繼續加深,戰爭邏輯將占上風》的文章,作者是巴黎和平論壇創始人、歷史學家朱斯坦·韋斯。全文摘編如下:
國際體系正在扭曲,而我們卻始終意識不到這種變化的規模。我們的目光尚未落定在新景觀上,而是繼續在世界地圖上看到其他國家還在它們熟悉的位置上。然而,在東方與西方和北方與南方同時出現的雙重地緣政治拉伸之下,這些國家已經變得更遠或更近了。如果我們不做出反應,這種轉變會帶來戰爭。
兩條鴻溝日益擴大
數年前就預測到的東西方兩極分化,每年都變得更加明顯。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戰爭讓人們回想起了冷戰時代,當時所謂的“東方”首先還是蘇聯。事實上,西方陣營并未改變——迫于需要,它還在進一步連成一塊。相反,由于烏克蘭沖突,相比俄羅斯,“東方”現在更多是指中國。這是考慮到中國資產的規模及其利用這些資產為其影響力服務的決心。
這種東西方之間的拉伸迫使其他國家出現差異,尤其是那些依賴中國市場但同時享受美國軍事保護的國家。按政治學家奧利維耶·施米特的說法就是,這些國家“將它們繁榮之源與安全之源脫節”。
不僅是新加坡或德國,事實上是整個東南亞和整個歐洲,發現自己要被迫重新定義自己的國家利益,即使它們試圖不這么選擇。而像沙特阿拉伯這樣的國家則知道如何從中美之間的兩極化中獲益,從而將本國利益最大化,并打出一張新配方的不結盟牌。因為這些國家在能源市場上的作用使它們可以跨越這一日益增長的鴻溝。
但是,這里存在兩條鴻溝。還有一條讓北方和南方分開的鴻溝,并且其擴張最不為人所注意。一些國家生產且為成千上萬民眾打了新冠疫苗,而另一些國家則沒有。一些國家可以承受“無論何種代價”來保護本國經濟,而另一些國家則不行。一些國家面對糧食危機、能源危機帶來的債務危機時很脆弱,而另一些國家沒有受到這些危機沖擊或者影響輕微。
盡管這種“總體上南方”的分類是簡化的,新冠疫情和烏克蘭沖突依然提醒人們,這種分類是有意義的。
因此,南方國家在遠離北方國家,痛斥北方國家的偽善和標準的帝國主義。在氣候問題和能源問題上,這一點非常明顯:雖然北方國家說了好話,并且歐盟或世界銀行傾向于以生態標準為條件提供發展援助,但北方國家依然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地。
亟待重視全球治理
這些發展正在侵蝕有助于共同管理地球的智力和政治基礎。普適主義和多邊主義被視為西方人在20世紀中期居于主導地位時制定的“可變幾何”原則,并且西方人正在隨心所欲地將其工具化。
毫不意外的是,聯合國是東西方和南北方雙重拉伸的首要犧牲品,這里成為極化的力量戰場,而非產生規則與和平之地。誰還相信我們可以像冷戰時期那樣締結具有約束力的重要的聯合國條約?
如果我們不對這種雙重拉伸做出反應,如果集團之間的差距繼續擴大,這就存在讓戰爭邏輯得逞的風險。這不僅本身是悲劇性的,而且即使沒有公開的敵對行動,也可能產生毀滅性的后果。因為在普遍性戰爭風險的背后,隱藏的是一個國際體系的受阻,使共同應對全球挑戰變得不可能。氣候變暖問題首當其沖,它可能會比武裝沖突殺死的人更多。
換句話說,之所以地緣政治兩極分化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是因為它阻礙了全球治理。
面對世界的拉伸,全球治理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這意味著將對話與具體政治合作結合起來的國際空間需要擴大。因此依然珍貴的聯合國需要得到捍衛和重新投入。
但我們還要創造一些適應破碎世界的其他合作形式,通過一些行為體的聯盟來完善其行動。跨越南北和東西鴻溝的聯合了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慈善基金會、企業、地方政府等行為體的聯盟,可以制定共同標準或調動新的資源。
在創造這些新的和平場所之外,我們還需要在去除天真的情況下繼續與東方開展對話,在對困難程度不抱幻想的情況下繼續與南方開展團結和正義的工作。和平不僅僅意味著沒有戰爭,還要從現在起就為此做好準備。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