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制造業始終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與此同時,科技創新也成為不同產業、各個鎮街跑出差異化的“加速器”。相輔相成,但“跑速”不同。
今年科創能力指數測評中,南海獅山繼續蟬聯第一,順德“新”“老”兩大產業大鎮北滘和容桂大跨步躋身第二、第三席。除了備受關注的500強“小鎮”,還有一個擁有不少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低調捧回不少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的鎮街——南海里水排名也有所提升,去年鎮級科技投入水平直追北滘,均遠高于全區、全市水平。此外,還有禪城南莊、南海西樵等傳統陶瓷“大鎮”也在科技創新領域成為今年的“進步生”,順德陳村和三水西南也成為榜單前15名的“新面孔”。
龍頭企業和重大平臺引領制造業大鎮
企業始終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根據已公開年報信息顯示,佛山40家在境內A股上市的佛山制造業企業,在2021年研發投入為192.62億元,較2020年增加20.39%。2021年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3.02%,跟上一年基本持平。同時,“一園一區一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平臺,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今年科創能力指數前三寶座,分別被各具代表性的三個產業大鎮摘得。獅山蟬聯第一,北滘和容桂排名上升明顯,分別從去年的第五名和第六名,跨入第二、第三。
獅山能夠穩坐頭把交椅的底氣在哪?一是創新平臺聚集,更有佛北戰新產業園和佛中人才創新燈塔產業園等全新重大平臺加持;二是引人才聚人才力度大、見時效。獅山作為南海乃至佛山最為集聚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已經擁有20個科創平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6個,占全區66%;國家級眾創空間5個,占全區55%;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占全區40%;在鎮街科技投入指數維度上,排在全市第三,僅次于張槎和北滘,全年鎮一級科技投入2.04億元。
北滘除了鎮一級科技投入實力強,絕對值達到1.75億元,更是龍頭企業引領科技創新的佛山樣本。美的集團過去5年投入研發資金超500億元,在全球10余個國家擁有35個研發中心和35個主要生產基地。科技領先被確立為集團的核心戰略。因此,在龍頭企業科技創新指數中,北滘的分數領先,拿到93分,與整體不超過80分的其他31鎮街形成斷層。
再看看“進擊的容桂”, 正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打一場產業“翻身仗”。容街街道今年憑借580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家底在“科創能力”指標上排進全市前三,高企濃度達到每平方公里7.25家,在高企濃度單項指標上,僅次于禪城區的張槎街道,排名全市第二。容桂規上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容桂市場主體數量已超5萬戶,傳統產業家底足夠強,但過去幾年轉型動能不足,近一兩年,容桂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一方面積極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在“科創能力”指數上排名第4位的張槎街道,作為禪城區工業半壁江山的扛鼎者,張槎街道高企濃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8.98家,企業“含科率”相當高。
不僅是以上四個產業大鎮,從今年榜單前15中新面孔和上升較明顯的鎮街實力來看,多數得益于制造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科創投入帶動,例如陳村、南莊、西南和西樵。
8鎮街每平方公里擁有4家以上高企
獅山、北滘和容桂展現出的競爭力,除了龍頭企業和重大平臺引領,還代表著以科技創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更廣闊的中小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轉型特新“小巨人”以及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第三個“增長極”。
獅山有高新技術企業超1200家,占全區的41%,高企數量位于鎮街首位。不過,雖然數量絕對領先,但是在高企濃度方面禪城張槎、順德容桂、南海桂城表現更優,地均擁有高企數量分別達到8.98家、7.25家和6.13家,還有大良、祖廟、北滘、石灣和勒流每平方公里擁有高企數量均超4家,獅山平均下來只有3.7家/平方公里。
數據顯示,容桂創新主體數量一直領跑順德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存量2021年達到580家,占全區總量超20%。預計今年將突破650家。
在中小企業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方面還有一個鎮街值得關注,就是南海里水。近年里水以科技創新為第一生產動力,推動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成就一批制造業“隱型冠軍”。目前,里水有高企427家,標桿高企8家,位居全市前列。2022年入選佛山市專精特新企業74家,占全區17.21%;龍頭企業研發項目經費支出18.95億元,R&D為4.19%,全區排名第一。2021年,僅里水一鎮就拿下三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除了以上提到的鎮街,在科創力榜單中,高企數量和高企濃度指數值得關注的鎮街還有南海丹灶、順德勒流、杏壇和倫教,丹灶近年發力氫能產業,順德這三個鎮街則是創新性小家電和智能制造產業的代表。
事實上,就連不缺龍頭企業的北滘,今年也提出“中小企業正成為區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龍頭企業做“鏈主”帶動,還是中小企業遍地開花,科技創新榜單中能夠脫穎而出、未來跑出差異化的鎮街,發展勢必是有“龍頭”、有“猛虎”更有“狼群”。
“黑馬”踏上“數字化新賽道” 展現競爭力
今年科創能力指數中,特別增設數字化指數作為重要指標維度。這與佛山整體產業轉型方向緊密相關,更代表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科技創新與數智轉型必須要兩翼齊飛。
這項工作佛山從去年開始就以空前的力度全力推進。目前,佛山全市90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中,已經有超過35%的企業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從這些企業的分布,也可以窺見不同產業和區域下一步拉開“跑速”的原因之一。
2022年佛山市共評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示范工廠、示范車間108個,比2021年增長了25.58%。南海區獅山鎮繼續蟬聯此單項全市第一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數量增幅最大的是三水區樂平鎮,從2021年的9個,增加至16個,增幅為77.78%,位居全是32鎮街第二,在“新賽道”上釋放出新動能。順德區大良街道和南海區西樵鎮在此單項上并列第三位。此外,有6個鎮街實現了0的突破,杏壇鎮從2021年的0個增加至4個。
在數字化指數這一維度,南海丹灶、順德容桂和高明荷城都拿到了較高的分數項,這與企業近兩年積極投入數字化轉型,并不斷取得實際成果緊密相關。
同時課題組也注意到,盡管數字化正成為與科技創新共同推進產業轉型的“一翼”,但對于區域整體科創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還需要一定時間,并不是立竿見影。雖任重道遠,但勢在必行。
指標說明:
創新能力是佛山“鎮能量”指數榜中權重較高的維度。高企指數、專精特新指數、龍頭企業科技創新指數、科技投入指數和數字化指數五大維度,對鎮街的科創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該維度原始數據主要來自于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文件及上市企業年報,通過指數化計算和加權運算得出總分,用標準分值呈現,滿分為100分。
總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執行策劃:劉岸然 田霜月
統籌:李平 關健明
執行統籌:何惠文 關婉靈
設計:劉寅杉 張許君 張博
研究團隊: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佛山之治”課題組
研究員:何惠文 關婉靈 路漫漫 胡嘉儀 陳飛龍 姚建國孫振凌 陳斌穎 實習生 魏廣慧、孫旭聰、丘楠、孫天宇
攝影:鄭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