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兒童醫院 王韶
編輯 | 施桂娟
近日,賈立群B超團隊通過超聲無創檢查精準診斷了一例梅克爾憩室病例,其憩室巨大,長寬約11.4厘米*4.7厘米。從內科問診到超聲檢查再到急診外科手術結束,用時5天,北京兒童醫院高效、精準地解決了小桐(化名)肚子里隱藏的“定時炸彈”。目前,小桐恢復良好,已順利出院。
梅克爾憩室是最常見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發病率約為2%,但僅4%-6%的患兒會出現便血、腹痛等癥狀,因此很容易漏診。核素檢查是診斷梅克爾憩室最常用的檢查,但對孩子有一定的輻射風險,且經濟成本較高,而手術探查作為診斷“金標準”,又會給患兒帶來不必要的損傷。在這樣的狀況下,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名譽主任賈立群首創了通過超聲診斷梅克爾憩室的方法,具有無創、便捷、經濟的優勢。
小桐(男孩)反復貧血9個多月,在北京某醫院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并做過兩次膠囊內鏡,內鏡顯示小腸多發潰瘍。但潰瘍原因究竟是什么,外院給出了炎性腸病、白塞病、淋巴瘤等多種可能,如何精準治療,始終未下定論,也成了家長的一塊心病。
8月20日,小桐媽媽帶著他來到北京兒童醫院內科就診,馬靜瑤醫生建議做消化道超聲檢查。超聲檢查時,超聲科主治醫師劉瑤發現一段異常擴張的腸襻,迅速請來了超聲科副主任醫師熊曉苓會診。熊曉苓聽完病程敘述,又詳細掃查了擴張腸管的始末,明確了異常所在:小桐右下腹擴張的腸管和回腸之間與常人不同,出現個大開口,這就相當于在水管的中間又多接出來一個分支,而分支的盡頭卻是個“死胡同”。熊曉苓判斷,考慮孩子是梅克爾憩室。謹慎起見,超聲科主任王曉曼再次為小桐進行了超聲檢查,明確了梅克爾憩室的診斷。王曉曼表示:“梅克爾憩室是腸道發育異常性疾病,如果不及時發現進行干預,很可能發生腸道炎癥、壞死穿孔、梗阻等,后果嚴重!”
經研判,小桐的梅克爾憩室需進行手術切除治療。鑒于小桐病情特殊,在王曉曼主任的積極溝通協調下,小桐被快速收入急診外科住院。住院期間,家長又帶小桐去北京友誼醫院做了核素檢查,也證實是梅克爾憩室。24日,由急診外科主任醫師劉婷婷為其進行了手術,順利切除了這個隱藏于腸管間的畸形,長寬約11.4厘米*4.7厘米的巨大憩室。術后病理回報,與超聲科診斷一致。
如今,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每年精確診斷數十年例梅克爾憩室。該項技術已在全國兒科領域形成品牌,每年通過培訓班、進修醫生培養等多種方式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