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攝影 楊帆
12月2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陳衛東在達州渠縣登上名人大講堂,帶來一場名為“尋城記——城壩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文化演講。演講后,陳衛東與達州博物館館長王平、四川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長王贈怡一起,就城壩遺址與巴文化、城壩遺址的傳承發展與利用展開對談。
對談現場
城壩遺址如何更好傳承發展利用?
建好遺址公園 利用好非遺大平臺
陳衛東談到,達州有兩個遺址非常重要,一個是羅家壩遺址,一個是城壩遺址。達州在城壩遺址的傳承、發展與利用方面,可以從哪方面去努力?陳衛東說,要談傳承,首先得先保護好這兩個遺址,第二個是建好這兩個遺址公園,“羅家壩遺址公園已經開建。城壩遺址的工作站今年也要修好,從明年開始,它會成為一個新的參觀點之一。”
第三個就是要宣傳好,“我們要利用好這樣的一個好的資源,但是很多人還不太了解整個達州市還有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這樣在巴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遺址。”最后,他提到,整個達州市還有很多非遺性的項目,這些項目可能與古代的巴人等有直接的關系,“要利用好非遺這樣一個更大的平臺做好巴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工作。”
達州博物館館長王平
如何讓巴文化更貼近大眾?
博物館打造專題陳列 高校搭建巴文化普及基地
達州博物館館長王平介紹,目前達州博物館有七個專題陳列,其中“古代達州”重點全面展示了近二十年重要的發掘成果,比如在新石器晚期出土的石器、陶器等,這些石器陶器充分揭示了古代巴文明的神秘面紗。此外,館內還有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出土的一些戰國銅器,特別是青銅兵器等這些具有晚期巴文化特征的器物。觀眾來博物館參觀,都能很好地體驗、了解、傳承巴文化。
四川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長王贈怡
四川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長王贈怡介紹,四川文理學院在盡力打造多個平臺,來傳承和發展巴文化。他提到,2018年四川文理學院和達州市巴文化研究院一起申報了“四川巴文化普及基地”。去年,“我們得到了達州社科聯的支持,我們成立了‘巴文化傳承發展研究中心’和‘川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為巴文化的研究轉換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對談現場 主持人朱乾琦
考古發現與文旅發展關系密切
如何傳承巴文化? 他們這樣建議
近些年,考古大發現與文旅發展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這是否對每個考古人、文旅人的工作帶來了更高的要求?
陳衛東談到,考古發現確實是最吸引眼球的,而且公眾確實很喜歡一些新的考古發現。最近幾年,特別是去年以來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現,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促進了三星堆博物館的大力發展,門票基本都預約不到,也帶動了與三星堆同時期的一些博物館如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的良性互動。他也提到,川東地區博物館還沒有那么大的人流量,整個考古發現還沒有取得那么大的考古成果。“我不認為考古發現非得要代替某些文旅的項目,因為考古發現最多就是一年,時效性非常短,我們還是要提升我們自身的文旅品牌,不斷地打造適合現代人出行方式的熱點,挖掘我們自身文化的特點。”
達州博物館館長王平介紹,達州博物館正在進行巴文化考古資源方面的數字化建設。他也提到,博物館也在進行深化巴文化考古探源和轉化利用的研究。此外,他表示,博物館會協助城壩遺址、羅家壩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力度,整合考古資源,進行活態化利用。
四川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長王贈怡談到,巴文化是綜合性的東西,按照學科的方式來對巴文化進行梳理,也是努力的方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行學科方面的建設,包括歷史文學藝術非遺等方面,經過系統梳理后,對傳承巴文化就有了更好的抓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