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歷經5次發掘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再現秦漢盛景

導讀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12月20日下午3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陳衛東,將在達州渠縣登上名人大講堂,帶來一場題為《尋城記——城壩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12月20日下午3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陳衛東,將在達州渠縣登上名人大講堂,帶來一場題為《尋城記——城壩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文化演講。演講中的“主角”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是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渠縣土溪鎮。

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封面新聞記者從渠縣城壩遺址保護和利用中心獲悉,從1991年至今,城壩遺址先后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面積超5000平方米。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古代宕渠城的秦漢盛景呼之欲出。

“宕渠”瓦當作證

城壩遺址曾是宕渠古城所在地

城壩遺址位于川東北地區渠江上游,是水陸要沖之地。先秦時期以來,這里是多種文化的接觸地帶,長期存在政治軍事上的交接攻伐,在物質文化方面表現出多種文化雜糅的特質。兩漢時期,在漢文化的強勢介入下,該地區被納入國家政治框架內,逐漸接受漢文化,早期巴文化傳統消亡嬗變,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地域文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文物部門在城壩遺址內陸續征集到一些戰國秦漢時期遺物,包括虎鈕淳于、鉦、罍、缶、編鐘、劍、戈、鉞等具有典型巴文化特征的青銅器。”渠縣城壩遺址保護和利用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陸續有一些搶救性考古發掘,對遺址面貌逐漸有了初步認識。

郭家臺城址發掘區全景

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對遺址進行連續系統性的考古工作,清理出墓葬、水井、灰坑、城墻、城門、房址、溝、窯等各類遺跡數百處,出土各類文物千余件,基本厘清了由城址區、一般聚落區、窯址區、墓葬區、水井區等部分組成的遺址功能分區,初步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

“宕渠”文字陶瓦當

“宕渠”文字瓦當的出土,確證城壩遺址即是文獻記載秦漢時期“宕渠”城所在地。城址中磚構城門、街道的發現全國少見,由石材構筑的大型建筑基址,為中國漢晉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反映了秦漢一統之下的多元文化發展。“津關”(即在水陸要沖地帶所設立的關口)遺跡為全國僅見。簡牘的出土,在四川地區考古中罕見,填補了地方史料的缺失。

城壩遺址中發掘的書信

“從目前遺址所發現的遺物和遺跡來看,呈現出渠江流域晚期巴文化的復雜性和交融性,以及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互動,反映了其特殊的地理空間和政治空間內復雜的族群關系。”渠縣歷史博物館館長肖仁杰認為,這些發現對進一步探討秦漢帝國對西南地區的經營,及其地方行政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材料。

2016年發掘的墓葬圖

21年歷經5次發掘

曾獲得中國考古界“奧斯卡”

1991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1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重要大遺址名單——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推進,城壩遺址不斷帶來驚喜,逐漸撥開千年的古城謎云。

1990年,重慶市博物館對城壩遺址進行了試掘。2005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達州市、渠縣文物部門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通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基本厘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初步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

城壩遺址中發掘出的部分文物

2005年3月至6月,考古專家通過對遺址的發掘,發現有木槨墓、土坑豎穴墓、灰溝、井、灰坑等大量的遺跡現象;同時出土有大量的銅器、漆器、鐵器、陶器等。這次發掘和調查,首次揭露出遺址內存在著連續性清晰的文化層疊壓關系;也證實了城壩遺址在漢代及更早時期存在過大型城址的史料記載是可信的,為進一步研究城壩遺址和巴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

2006年,渠縣文物管理所在城壩遺址清理的雙石棺磚室墓,在川東北地區屬首次發現,填補了川東北地區以前無出土棺槨墓和漢化漆器的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城壩遺址的內涵,為研究渠江流域及古代賨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部分墓葬陪葬品

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評選,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榮獲一等獎,這也是中國考古界最高獎,全國僅4項。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地進行了連續5年的考古工作,發掘各類遺跡4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1000余件。通過5年的考古發掘,宕渠古城的城墻、城門、房址、壕溝等逐漸重見天日,伴隨出土的還有15枚漢代簡牘,極具歷史價值。

2022年,隨著考古工作的快速推進,宕渠城曾經的“工業園區”——窯址區、冶鐵區嶄露頭角,讓人們得以窺見它曾經的工業輝煌。

迄今為止,城壩遺址已先后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面積5000余平方米,出土銅、陶、漆木器等器物2000余件。發現有木槨墓、土坑豎穴墓、灰溝、井、灰坑等遺跡。是西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晉縣城遺址之一。

【多知道點】

城壩遺址的部分遺跡遺物

城壩遺址內的墓葬區,發掘出眾多遺跡,墓葬的年代包括戰國中晚期、兩漢和魏晉時期。形制包括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的豎穴土坑墓,以及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磚室墓和崖墓。其中,土坑墓多帶有壁龕和生土二層臺,單棺,陪葬品少,多為陶器;器物多為罐、豆、釜、壺、盆等日常生活用具。木槨墓,室內常見青膏泥封填,形制規整,榫卯相接,槨內多分箱;陪葬品數量和種類豐富多樣,包括銅器、鐵器、陶器、漆木器等;器物除倉罐壺盤灶釜外,還有銅勺、銅錢等。

“宕渠”文字陶瓦當、竹木簡牘,都是城壩遺址出土的重要遺物代表。其中瓦當共計10件,大小及形制一致,均出土于郭家臺城址內;泥質灰陶,圓形,當面微凸,陽文隸書“宕渠”二字豎排于當面主體位置;當面直徑14厘米、邊輪寬1厘米、厚0.8厘米。竹木簡牘共計200余件,主要見于郭家臺城址內的水井、窖穴和城外的“津關”區,材質分為竹、木兩種,包括簡、牘、楬等,除了用毛筆墨書外,也有刻字后涂朱墨未修整加工的竹片;簡牘內容可分為楬、書信、爰書、戶籍、簿籍、識字課本、九九術表、習字簡等。(渠縣城壩遺址保護和利用中心供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