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麗梅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舉行。對于考研人來說,現在正是最后沖刺階段。近期防疫政策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面臨“陽”的風險,這讓考研黨們的備考赴考之旅多了一些不確定性。
“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考研就拉開帷幕,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考生們更容易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等情緒。”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教師、心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冉俐雯最近都在關注著考研群體的心理狀態,她認為今年考生們面臨著更復雜多變的環境,往往會牽制和分散他們的精力,給他們增添緊張和焦慮情緒,影響考試狀態。
“無論是受疫情的影響,還是因考研時間臨近,考生們有緊張、焦慮等心理都是正常的,面對這類情緒,越是壓抑,越容易被它們影響和操控。”冉俐雯說,考生們要接納自己的情緒,不消除、不對抗,與之共處,更不要因此批評和責備自己。
同時,冉俐雯也提到,身體狀況會影響心理狀況,越是臨近,越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如果有考生在考研前陽了,也不要沮喪,更不要有“不幸”“倒霉”等悲觀情緒,先按照要求服藥,一定要好好休息,休息好精力充足了再備考;如果在考試中出現感染,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完成考試。
如果考生出現“負面情緒”,該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呢?冉俐雯表示,首先,在焦慮時可以關注自己的呼吸,通過控制呼吸的頻率,放緩呼吸的節奏,調節緊張焦慮的狀態。每天抽出十幾分鐘做做正念、冥想,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冉俐雯建議考生放平心態,讓事情回歸事情,不要附加太多的意義在考研上面。越是臨近考研,越是有同學會將考研的意義放大。比如,有些同學認為“考研是自己唯一機會”“失敗了很丟臉”“我要為家里爭光”……附加的意義越多,心理負擔反而會越重。“考研其實只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選擇,它并非是我們的唯一出路,所以千萬不要將考研這件事情看得太過重要,不允許自己有失敗的可能,這是很難的。”冉俐雯說。
最后,進入沖刺階段,該學習的知識早已掌握,如果考生感到疲乏,千萬不要逼迫自己,要學會自我關懷,累了就停下來休息,聽聽音樂,好好睡一覺,適當放松能夠為自己補充能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