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沒有抹平一切|無限雜思

導讀時間抹平一切,其實也并不完全抹平。一切都在發生、發展和消亡之中,這是抹平。但有的消亡到無影無蹤,有的并非無影無蹤,這就是沒有抹平。...

時間抹平一切,其實也并不完全抹平。一切都在發生、發展和消亡之中,這是抹平。但有的消亡到無影無蹤,有的并非無影無蹤,這就是沒有抹平。某人或某物的具身都會消亡,這是抹平;但在他人那里,某人與某物的具身消亡只是行為的消失,而其影響還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存在。

時間對人或事的“本身”可以說是非常公平的。大部分的人,生命在平均壽命上下波動;大部分的事,比人的生命要短得多。但從影響來說,時間就很不平了。有的人和事影響跨越千年。古圣先賢能影響后人的行為,甚至可以塑造民族性格。

影響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實存,一種是記憶。都江堰、長城、趙州橋等等,是過去的實存,有些歷史的實存仍然發揮功能,有的功能喪失。大部分文物都不是功能性的實存,而是證明性的實存。一份詔令并不在現實中產生效力,也不需要跪聽,它只是證明歷史上確有某個詔令發出。

記憶與遺忘,是過去之于現在的兩種“精神性結果”。歷史遺物以實存的方式存在,這可以說是記憶的一種特殊方式。大部分記憶是以“精神”形式存在的,它通過書籍、通過講述等方式,在后代人中傳播。那些沒有實存,也沒有記錄的,被徹底遺忘。也有許多被記錄的,當它沒有被閱讀和講述時,也只是處在“可記起”的階段,何時被閱讀和講述,記憶才被激活。

遺忘是記憶的反面,也是記憶的條件。遺忘作為記憶的反面容易理解,但如果沒有遺忘,便也不可能記憶,這一點往往容易忽視。現實發生著的總和才是完全和真切的,事物一旦進入歷史,就必須有些被遺忘,有些徹底成為過去,才使得有一部分變成記憶,有一部分仍然能產生影響。記憶和遺忘就是變化,是歷史和現實的聯系形式。記憶和遺忘這兩面,如同“負陰抱陽”。

人們一般把記憶作褒義性理解,把遺忘作貶義性理解。博聞強記,總被認為是好的;而“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記憶超群不是病,而健忘則是病。但凡事有度。記憶與遺忘應該說是一種時間淘汰機制。它是現實展開的條件,只有把現實中的一些事物淘汰出局,新的現實才能生成。記住該記住的,忘掉該忘掉的,這是正理,但什么是該記住的,什么是該忘掉的,選擇又往往基于“有利”原則,因此,記憶與遺忘有時也是一種現實的斗爭或者協商。

記憶不僅隨著時間累積而增加,而且隨著現實發展而豐富。時間總是把新發生的現實轉變為歷史,轉變為記憶的材料,記憶越來越多,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另一方面,記憶作為一種精神需求,也會隨著社會發展而繁榮。舉例來說,社會發展使更多人能寫字,從而產生更多的文本;衣食充足后,人們在精神上更加細膩和敏感,從而就需要更精確地發現自身的歷史;科技發展也為人們“還原歷史”提供了條件,比如考古學有更多技術手段。

記憶與遺忘本來是一個自然過程,因為教育、學術、科技、發展的加入,它又變成了社會文化事件。作為自然過程,記憶和遺忘是一種基于自然選擇的現實淘汰機制,而作為社會文化事件,記憶和遺忘就變成了一種目標性的追求,它有時表現為“了解一切”(也就是“記起一切”)的野心;有時表現為記憶和遺忘中選擇性的加強或削弱。

(作者劉洪波 湖北仙桃人。長江日報評論員,高級記者。)

【編輯:張靖】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