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的退燒藥還沒到,請問誰家有富余的退燒藥,可以先勻我點嗎?”“我家有富余,待會兒給你擱門口自己取。”最近幾日,昌平不少居民正在居家隔離治療,等待康復返崗復工。居家期間,家中要是急需點兒什么,在所在社區的鄰里群里問一聲,很快就有鄰居接話,出手幫助。抗原檢測試劑盒、退燒藥、消毒酒精、溫度計……線上溝通,線下互助,社區涌現出更多的“中國好鄰居”。
嚴冬之中 業主群里總有“熱心腸”
“各位鄰居,誰家有對乙酰氨基酚退燒藥啊?”在天通西苑第二社區10號樓業主群里,一位業主因家里透析病人高燒到38.8℃,向群里其他業主發出了“求救信號”。不一會兒,另一位業主馬上在群里回復道,已經將藥掛在自家門上、不要錢,讓對方“趕緊過來拿”。
天通西苑第二社區,居民在業主群內求購退燒藥,鄰居馬上回應幫忙。昌平區供圖
“請問大家有沒有抗原檢測試劑,我可以買一點嗎?”“我這兒只有幾個,只能給你兩個……”在天通西苑第二社區11號樓業主群里,一位業主盡管自家的抗原檢測試劑也所剩不多,但見到其他業主的需要,仍然毫不猶豫伸出了援助之手。
鄰里間的互助不僅出現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回天地區。在昌平南邵鎮,村(社區)網格群不僅有村(社區)的居民、工作人員、物業,還有家庭醫生,“平時誰有要緊事需要幫助,群里說一聲,大家都熱心腸上趕著幫忙呢。”村民李淑芝告訴記者,自疫情發生以來,“不談錢”“無條件”,成了許多業主微信群里常出現的話。社區微信群里,哪戶人家缺什么涉疫物資,只要在群里求助,往往都能得到鄰居們的熱心回應。
昌平南邵鎮一業主群中,居民求助后馬上得到鄰居的回應。昌平區供圖
“最近居家隔離的人比較多,大家平時就會在群里交流各種信息。”南邵鎮居民李想回憶,自己不久前感覺有些發燒,但家里沒有溫度計,網上買的還沒到,就想著在群里問一聲看看有沒有人幫忙,“結果剛發完消息瞬間就有人回應,這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鄰里傳遞的溫暖。”
居家期間身體不適、老年人慢性病如何用藥,網格群里的家庭醫生通過耐心細致解答,也在疫情期間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居民李阿姨平時吃的藥就有好幾種,這段時間感染了新冠,吃藥怕沖突起反應,在群里問了家庭醫生。“他們非常耐心地告訴我該如何服用,并教我一些疫情期間如何調理身體的小妙招,挺管用的。”
24小時貼心人機制:第一時間回應訴求
除村(居)民、家庭醫生互幫互助外,南邵鎮各村(社區)在網格群里也開設“綠色通道”,利用南邵鎮24小時貼心人服務機制,進一步優化村(社區)服務,暢通群眾訴求渠道,高效解決群眾訴求。“我們的‘貼心人’手機24小時保持暢通,隨時響應收集群眾訴求,用心用情用力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南邵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我們老兩口年歲大了,孩子們住的遠,就在網上幫忙訂購日常生活用品,但是東西多,而且都在外面快遞架子上,我們腿腳不好不方便領取,社區‘貼心人’得知后,他們總是第一時間響應,幫忙送到家。”居民趙奶奶回憶說。
此外,南邵鎮還通過“今日南邵”微信公眾號,推出“防疫百曉生”欄目,為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如何防“陽”?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陽”了?“陽”了成人和兒童需要如何用藥?怎樣能盡快“陽”康?“陽”過何時能返崗?……這些問題,在專欄里都有全面的解答。“鎮里居住的村(居)民大多都關注了公眾號,我們就想著通過在公眾號里整合一些專家解讀、權威咨詢、政策指引,讓老百姓及時了解到最新的內容,用滿滿的干貨助力科學防疫。”南邵鎮相關負責人說。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