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的發展,涌現出許多新詞匯。無論是與疫苗和藥品相關的專業詞匯,還是網友“苦中作樂”的諧音梗,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下疫情發展,更快地應對病毒變化,做好個人防護。
吸入式疫苗可做加強針,
國內目前獲批兩種口服藥
隨著新冠疫苗形態的發展,吸入式疫苗已在各地開放接種,與常見疫苗針劑的給藥方式不同,吸入式疫苗是通過口腔吸入,經呼吸道抵達肺部,理論上可以誘導產生黏膜免疫,在呼吸道層面起到抑制病毒定植、繁殖的作用。按照規定,吸入式疫苗適用于18歲以上人群進行加強免疫,如果前面接種了兩劑滅活疫苗,或是康希諾的一劑基礎免疫,就可以選擇吸入式疫苗作為“加強針”。
說到“加強針”,就不得不提到最近第二劑次加強免疫,國務院12月14日提出現階段可在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基礎上,在感染高風險人群、60歲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較嚴重基礎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開展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
除了防感染的疫苗,抗新冠口服藥近期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據悉,國內目前獲批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藥主要是輝瑞的Paxlovid和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輝瑞Paxlovid主要用于治療住院風險最高的輕度和中度新冠患者,阿茲夫定是我國第一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治療新冠肺炎的小分子口服藥。
抗陽梗不斷,專家怎么說?
關于疫情的網絡熱梗是大家感知疫情現狀的來源之一,然而這些梗到底什么意思?是否科學?來聽聽專家怎么說。
近日,有不少網友認為北方等地傳播較廣的毒株相對于南方等地的毒株所引起的癥狀更加嚴重,并以“北強南弱”來概括此感受。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該說法沒有依據,廣州、重慶等地主要是BA.5.2,北京、保定等地主要是BF.7,BF.7是在BA.5.2基礎上的突變株,總體來看,兩種毒株沒有明顯差異。
隨著病毒傳播面越來越大,不少人認為早晚都要陽,所以抱著“不如早點陽”的心態,從而對個人防護措施有所松懈,甚至追求主動感染。鐘南山表示“不如早點陽”這種說法并不科學,密集型感染有可能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另外,感染的時間越晚,估計感染后出現“辛苦”癥狀的機會越來越少。
“再多十天半個月,滿大街就是神雕俠侶了”,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當中的人物亦被造梗——首次呈陽確診的人為“楊過”(陽過)、康復者為“楊康”(陽康),再度感染的人為“王重陽”。鐘南山表示,現階段奧密克戎毒株感染不可怕,絕大多數可在7-10天完全恢復,他也認同“感染過一次新冠,等于打了一次疫苗,獲得了更強免疫”,另有丹麥研究數據可佐證該說法。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采寫:王一雪
設計:張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