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筑牢城市疫情防控屏障 40個典型案例脫穎而出

導讀由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承辦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健康科普典型案例征集推選活動”于7月啟動,經專家...

由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承辦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健康科普典型案例征集推選活動”于7月啟動,經專家評審并結合市民投票結果,近日最終選出疫情防控健康科普“示范案例”20個與“優秀案例”20個。

這些示范、優秀案例是上海全體醫務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心血結晶,展現海派城市健康科普文化的內涵特點:把握“主心骨、主戰場”,跨部門協作,全社會聯動;突顯“主力軍、主陣地”,專業化團隊,高質量供給;力推“主平臺、主渠道”,全媒體傳播,精準化觸達。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最終實現唱響科普“主旋律”,守護健康“大上海”。

今年3月,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本市各部門、各單位、各媒體紛紛推出防疫健康科普社會宣傳舉措和防疫健康科普作品,跨部門、跨領域攜手筑牢群防群控屏障,共同守護城市健康安全。比如,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由市政府新聞辦、市衛生健康委主辦,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健康促進中心、上海教育電視臺承辦的“公共衛生大家談”系列講座活動,專家大咖為市民提供科普“大餐”,12期內容涉及病毒傳播特征、新冠肺炎癥狀、疫苗接種、個人防護、清潔消毒、居家運動健康、中醫藥防治、隔離醫學觀察、心理健康疏導等12個話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定心丸”的作用。

筑牢疫情防控科普共識,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市健康促進中心緊跟市民需求推出《市民新冠防疫知識手冊》電子書系列,并在市科委支持下,與上海混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市民新冠防疫 Q 版畫冊》,內容全面、形式多樣、表達生動,覆蓋近 700萬人次,獲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一致好評。

由市環境整治消殺專班、市愛衛辦、市健康促進中心、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健康促進協會制作的“新冠肺炎消毒和防護系列科普培訓工具包”,包含近150份科普材料,通過全市民政、房管、城管、精神文明、愛衛和健促工作網絡及全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在各大平臺的總閱讀量、瀏覽量、收看人次超過5600萬。

今年疫情防控,上海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堅持不懈,在開展臨床救治的同時,全力做好健康科普“主力軍”,共同打造健康促進“主陣地”,以專業力量筑牢防疫屏障。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推出“新冠中山談”疫情防控原創系列科普視頻,由院長書記掛帥、院士領銜,最權威專家講解,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意識,努力做到科普關口前移,幫助大眾正確認識新冠病毒,科學防控,紓解大眾因病毒和居家閉環而產生的恐慌與焦慮情緒,增強公眾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則推出“瑞金專家說”系列,邀請全國正副主任委員等撰寫抗疫科普,聚焦“疫情封控下疾病管理”,回答各類患者居家注意事項等,用生動形象、簡潔易懂的語言手把手“帶教”患者,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指導價值。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的專“曙”蛤蜊電臺科普系列作品,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攜手,打造滬上首創“中醫+防疫”線上科普體驗營,面向方艙、定點醫院的患者及廣大聽眾;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則推出中醫藥系列防疫科普推文及視頻,在方艙內通過“漫畫海報+主題科普活動”形式,加強中醫科普宣傳和患者心理疏導,用科普力量筑牢防疫“健康堤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推出精品科普短視頻欄目《班主任來了》,聚焦社會大眾關注的醫學熱點,普及感染防控知識,將專業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開通“600 號驛站”,用音頻和動漫海報開出形式、內容、速度“三優質”的“心靈處方”,幫助市民及時解開心結。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院士說之新冠防治母嬰安全指南”,由中科院院士、該院院長黃荷鳳領銜,以健康科普助力打造母嬰安全的“銅墻鐵壁”;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推出“健康演播廳”“科普金稿”“階梯式健康咨詢”等系列科普精品項目,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防疫健康科普矩陣;普陀區中心醫院通過健康科普品牌“科普醫鴿”,讓科普飛入萬千百姓家,成為普陀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助力……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媒體等各大媒體平臺紛紛推出防疫健康科普作品,通過主流渠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舉措,取得顯著社會認同度和影響力。

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介紹,征集推選活動期間,共收到來自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區衛生健康委、媒體、學校及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社會組織等機構推薦的147件案例,據不完全統計,總閱讀量超過8.7億余人次、視頻播放量超過8.3億余次、實物折頁海報等發放量達84萬余份,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防疫科普優秀案例已然涌現。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