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學校屋頂的“善耕”農場成為學生的學習樂園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在剛剛落幕的2022年上海市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中,來自上海市第五中學的包佳珺老師作為虹口區唯一一名突圍進入決賽的美術教師,與全市的優秀教師進行教學“大比武”。據了解,自該校2018年成功申報“上海市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實驗校以來,越來越多像包佳珺這樣的老師在優質資源的輻射下脫穎而出。
市五中學創建于1893年,最初創校時取名“仁善學校”。“如今,這所百年老校幾度更名、幾經遷址,始終將‘善’文化融于辦學特色里,建設‘善美’校園,制定‘善立’制度,打造‘善行’課程,這都得益于‘強校工程’的助力。”校長李西雙說,老校煥發新的生機,學生幸福感滿滿,生源數量也在大幅度提升。據統計,2019學年市五中學生源比2018年增長了45%,2021學年增長更是達到63%,該校周邊的學生也紛紛“回流”,選擇對口入學就讀這所“家門口的好初中”。
多元課程滿足孩子個性發展
“強校”自然需要“強課程”。在“強校工程”的強力推進下,市教委牽頭成立的市級專家指導團隊,對學校辦學課程規劃進行論證、指導和蹲點研究;區域內也配備指導專家,對學校給予全程指導。市五中學統籌校內校外的資源,結合“五育并舉”的要求,完善了“三類課程”,讓基礎型課程“校本化”、拓展型課程“主題化”、探究型課程“個性化”。
由學校語文組和英語組分別開設課本劇與情境劇的實踐研究,學生在課程中不僅學習體驗,還在舞臺上得到全方位的鍛煉。“科學明日之星”與“STEM創新”,不僅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更強調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主導,注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個性定制課程’既是基礎學科的延伸,又是激發興趣特長的生長點,同時也是個性發展的出發點。”李西雙介紹說。
圖說:市五中學學生作品在上交會參展
與此同時,“強課程”的背后離不開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作為“雙名工程”實踐基地校,學校為名校長、名師培養鍛煉提供了平臺,提升了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師專業水平。2019年3月,江灣教育聯盟教研共同體成立。市五中學與共同體內的教師多次開展合作教研活動,還與市、區“雙名工程”種子計劃教師團隊展開教學研討,讓老師們獲益良多。
優質資源持續向校內輻射
成為“強校工程”實驗校以來,市、區兩級的優質活動資源也在不斷向市五中學輻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客新星大賽、AI創想飛行、DI青少年創新思維實踐活動……越來越多的創新活動在該校舉辦,學生也成為了豐富多彩活動的受益者。市五中學八年級陳思源同學談起自己初中以來的學習生活,總是眉飛色舞:“每年的科技節是我最期待的,除了炫目的開幕式和一流專家的講座,我們還自制排簫、嘗試孔明鎖、體驗無人機、挑戰紙陀螺、和隊友一起開展仿生機器人對抗賽……”而九年級吳欣怡同學組團創作的科創作品則登上了線上“上交會”的大平臺,并榮獲“第十五屆宋慶齡獎學金”;更有不少同學獲得“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小研究員”“明日科技之星”“希望之星”等稱號。
除了科技創新的學習體驗,學生們還能參與到校園課本劇、職業體驗、研學活動、未來問題解決展示、江灣教育聯盟歌會等精彩紛呈的校園課程活動之中。
就這些特色探索,市五中學已經打造了別具特色的“DP發展課程圖譜”。李西雙說:“‘D’為‘Development’,意為全方位的發展,指向人格健全;‘P’為‘Progress’,意為穩步的進步,指向‘學力堅實’。DP的理念在于‘發展’,DP課程的目標也指向個體的自我悅納和自我完善,指向個性化發展,力求培養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的新時代中學生。”
隨著“強校工程”的推進,市五中學2021年、2022年畢業班學生的升學整體表現良好,被市、區優質高中錄取的比例率穩步提升。2021年,學校還被評為“十四五”期間首批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虹口區行為規范示范校。而上海市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報告數據顯示,市五中學大多數學生表示喜歡自己的學校和老師,對學校組織的活動非常喜歡,超過70%的學生為自己學校感到自豪。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