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西南面的申富路788號,路邊鑲嵌在白墻上的鐵門毫不起眼,似乎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倘若好奇心重一些稍稍放慢腳步,又會發現綠意掩飾不住地從白墻那邊漫溢出來,一仰首,還能望見其中攀滿了爬山虎的高墻郁郁蔥蔥的影子,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秘密所在?
現在,由三場沉浸式藝術展覽、一場人工智能藝術展、一部實驗影像展映、一場現場音樂會、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市集,外加作品演讀會、表演工作坊公開排練、花園詩歌雅集組成的“2022得丘藝術季”正在這個秘密花園——得丘禮享谷中進行。
圖說:“2022得丘藝術季”正在進行中
荒蕪中生長起來的創意園
作為上海第一批市級文創產業園,得丘禮享谷始建于2002年,由得丘文化創意園和熱供站數字藝術社區兩大部分組成。創始人趙勇提出了“花園里的藝術館,花園就是藝術館”的理念,得丘文化創意園從一片荒蕪的田地中一磚一瓦地逐漸生長起來,成為都市里的“秘密花園”。園區中的威羅瓦城堡擁有哥特式建筑的觀感,爬滿藤蔓的墻體已分不清顏色,線條簡約的湖邊棧道有中國古典園林的意趣卻無園林的傳統外形。
而毗鄰著城堡的卻是由一棟被絕緣瓷瓶(白料)及鍍鋅金屬為主材料制成的天線、電線、電阻、運轉盤包裹起來的奇妙建筑,它靜止時,顯得冷峻而節制;但它又好像隨時會開動運行發光發電發出聲響,傳導與輸送能量,令人時刻充滿期待。據介紹,外立面的“建筑電訊派”藝術裝置由知名藝術家馬良設計,而安放在這棟建筑中的是“照道理藝術館”,開幕首展《變形記》由策展人蘇冰策展,歐陽江河、計文于&朱衛兵、徐國峰、朱敬一、黃賽峰、韋天瑜、孫昊等國內外14組藝術家共同參與。整個展覽空間注入30噸從周遭的小河中撈起的泥漿,隨著時間而變化,泥漿中的水分慢慢蒸發,在陰暗處或許會冰凍、自然干裂……展覽打破室內展覽常規呈現,與自然相融合,與場外相連接。
圖說:照道理藝術館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熱供站轉身的數字藝術社區
與秘密花園般的得丘文化創意園相隔一條馬路的所在,是一座曾經負責園區近30家重點企業集中熱供的莘莊熱供站。運營了17年之后,隨著時代高速發展,綠色、低碳、環保、智能的可持續化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熱供站于2014年退出人們的視野。但作為工業區發展的見證者,熱供站的建筑凝結了光陰的痕跡、工業的氣息。
圖說:改造后的熱供站 楊建正 攝
2020年熱供站進行了數字藝術社區的改造和建設,結合歷史工業遺存的保護性開發,完成了對空間的改造和全新功能的賦予,引進數字藝術和人工智能藝術概念,讓沉寂了多年的熱供站以全新的姿態重回人們的視野。如今,若走進這里,會在霧氣環繞中,發現一個巨型海洋生物的充氣裝置藝術作品懸在巨大而嶙峋的鋼筋水泥梁柱間,不免令人覺得魔幻,但這個充氣裝置已成為老廠區轉型時尚潮流與智能數字化融合的一個符號。據悉,這里已陸續有藝術家工作室搬入,也曾經舉辦過國內首個人工智能藝術展。得丘藝術季中的“數字廢墟花園”部分就安放于此,提醒著人們時代技術革新之后,文明和創造力將在廢墟中煥發生命,持續釋放光與熱。
歷史遺存并沒有被遺忘,越來越多地以各種形式貼近時代面貌,更多的人走進這里,感受它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記者手記丨藝術的聯結
即使冬日里的天色并不明亮,漫步在這個奇特的文化創意園區中,也有不少人在新冠名的十大藝術花園中的“傲慢花園”“帽子花園”里尋找最佳攝影角度。再經過搜索了解,會驚訝地發現這個從外觀看一不小心就會錯過的所在,其實早已在周邊居民中頗有口碑,是一個知名度不小的網紅拍照打卡點,若在天氣不錯的雙休日,園區里的咖啡屋排隊長達兩個小時。
20年歷史的園區內除了藝術館之外,有各種藝術家工作坊,建筑設計工作室,景觀工程公司,數字藝術公司,還有收藏著一臺150年歷史的印刷機的印物所,一俯首,還會看見草坪上寫著的詩句……有趣的是,來此拍照的路人、游玩的附近居民,與這些專業的藝術設計類機構隔著玻璃落地窗互相觀望,融洽又互不影響地并存著。
“可發展,可再生,可轉換”是都市工業遺存的轉型升級之路,在數字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藝術是催化劑是靈感,它使建筑與社區的發展更緊密,與人的關系更親近。(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