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以“金融人才發展引領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集聚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動能”為議題的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人才議題在京舉行。會上,“數字化”被頻繁提及,成為議題內容的重要關鍵詞。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會長、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表示,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要素聚集、數字賦能的環境創新,構建北京人才高地中的數字金融人才支點,將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和人才強國政策融合共進;建設“頭部企業”成為“數字人才航母”,引領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快速走上數字化新路,形成人力資源開發數字化轉型的“混合艦隊” ;努力打造金融街“人才雁陣”,讓世界一流的金融人才,高水平資產管理人才、數字金融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在政策支持中釋放潛能。
“數字化轉型是現在大型銀行面臨的共同課題,需要大量的數字化轉型方面的人才。”中國工商銀行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楊亮在演講中提到,他們這幾年也在重點引進具有數字化相關背景的人才,既有數字化創新的思維和能力,又懂銀行的專業知識。現在這種復合專業背景的人才在銀行業里面非常受歡迎。
從過去的互聯網時代到現在的數字經濟時代,整個社會或者經濟經歷了非常大的變遷。如今數字經濟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有數據表明,到2021年我國的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占GDP的比重達到39.8%,尤其是在當下的疫情期間,起到了經濟的“加速器”和“穩定器”的作用。2021年產業的數字化規模也達到37.18萬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學勇表示,金融業本身就是數字屬性非常明確的行業。從特征上看,金融機構逐漸科技化,比如支付、資管、風險控制等具體業務越來越智能化;金融監管越來越自動化,比如用算法和高頻交易來抓取內幕交易。金融資產越來越數字化,比如數字貨幣。
金融機構在數字時代所面臨的轉變也使得金融人才的內涵或者定義發生變化。張學勇認為,這就要求金融人才要具有金融數字戰略的分析能力;金融數字的科學研究能力;金融數字挖掘分析能力。
對于相關人才的培養方案和過程,張學勇提出了“金融+科技”的理念,要從文科人才培養的范式轉變成文科、理科、工科交叉人才培養的范式。不僅要打造過去傳統的人才,還要打造金融工程師,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坐下來就能夠寫代碼,還可以寫報告,還能設計產品,還能實施解決方案,這是我們希望打造的人才。”
據北京市西城區組織部部長唐行安介紹,今年以來,全區新引進金融機構50家,注冊規模合計2471.8億元,為1350余名金融人才辦理工作居住證,兌現金融產業政策資金超6億元。還積極充實整合人才工作力量,成立了“北京市西城區人才發展中心”。
西城區在國家人才戰略布局中致力于打造金融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高地。2022年,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平臺優勢,舉辦HICOOL2022全球創業大賽金融科技賽道初賽,發布《西城區HICOOL大賽人才及創業項目落地支持辦法》,從工商注冊、資金補助、促進獎勵、投融資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制定16條政策措施,推進優質金融科技和泛科技項目在西城區落地,為優質科創項目發展、優秀金科人才聚集提供更好服務。
論壇現場,中央財經大學和北京市西城區委、西城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與北京市朝陽區人才咨詢服務機構協會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各方承諾將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專業機構、高校院所和社會組織等各方優勢,加強合作、形成合力,構建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機制,搭建開放的人才服務平臺,打造有機協同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務支持體系及人才培養生態鏈。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