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老舍筆下的西城”論壇,11月22日在線上舉辦。擅長京味兒戲劇的編劇、導演、演員方旭,京味兒作家劉一達,中國老舍研究會副秘書長史寧及北京正陽書局“掌柜”崔勇一道,帶觀眾“云游”北京,探尋西城文脈,并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對于老舍先生作品的感觸與“老舍文化名片”的認知。
老舍先生的文字傳遞出來的是“感同身受”,是親和、接地氣
老舍先生出生于西城的小楊家胡同,后來工作和生活的很多地方也圍繞西城展開。“他筆下的文學作品當中大部分其實都是以北京的真實地名出現,人物活動的場景基本都是真實的北京地名作為他們活動的舞臺,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梳理之后會發現,他作品真實地出現北京地名最多的便是北京的西城。”中國老舍研究會副秘書長史寧表示。老舍先生開始寫北京、寫故鄉是他離開北京之后,“1924年,老舍先生公派到英國教學,到了英國之后他開始有了非常濃厚的思鄉情結”。
而作為多次將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編搬上舞臺的編劇、導演方旭則認為,“北京是老舍先生整個文學創作的根基,北京他的這個出生地是老舍整個文學創作的一個根基,只要你翻開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能明白,北京這個出生地對于老舍先生到底意味著什么,他把對于北京的情感進行直接關聯,等同于對母親的情感。”而對于老舍先生文字間流露出的“親切感”,方旭則認為是因老舍先生來自于人民,他所有的創作都是身在其中,“我覺得老舍先生文字表達傳遞出來的就是‘感同身受’,所以大家會覺得他很有親和力,接地氣、有味道。”
作家劉一達直言中國作家最喜歡的就是老舍先生,而他本人也是從中學的時候就開始拜讀老舍先生的作品,“我個人理解老舍先生在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是語言,老舍先生從1930年代就開始出版,到現在依然很有市場,他的語言在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我寫《北京話》這本書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感受到他真的是把北京話用活了,用絕了。”
改編老舍先生的作品,要知道你想和今天的觀眾聊什么
被稱作“老舍專業戶”的編劇、導演、演員方旭,談及改編,他對老舍先生文字最大的感受便是“人物”,“我覺得他的神來之筆就是幾筆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物,后來我看到他一些創作的札記,里面就提到其中一個人物是他的一個親戚,是他在胡同里見過的。比如說《離婚》里的張大哥,這個人物在生活當中是有原形的,他不是完全憑想象來的,老舍先生筆下人物親切也和這一點有關。”
雖然老舍先生的語言和筆下人物極具親和力,但方旭也表示:“今天我們改編老舍先生的作品,要知道你想和今天的觀眾聊什么,能不能跟觀眾聊起來,這不是一個單方面的問題。所以,我為什么改編《牛天賜》,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內容能與今天的觀眾聊到一起。因為它講了一個關于成長的話題,比如小的時候家長說手不能摳耳朵,不能挖鼻子,不能擱兜里,很多人都有這個經歷,一聊這事兒,大家覺得馬上代入童年記憶。”令方旭欣慰也有些驚訝的是,確實有很多年輕觀眾因為看了《牛天賜》再回去看老舍先生的原著,“他們也覺得很驚奇,說老舍先生的文字這么好玩”!
而在作家劉一達看來,老舍先生可以稱作是“北京的名片,西城的名片”,“從老舍先生的經歷來看,年輕和中年以后回到北京,生命的兩頭都是在北京,可見他對北京的感情。老舍先生的原話是,‘透到骨血里的東西’,我覺得這就是文化,所謂文化的熏陶就在這兒。”
為適合的空間打造沉浸式老舍作品
因為喜歡北京文化、北京歷史,崔勇創辦了“正陽書局”,后來在西城區“文物活化”的政策引導下遷入現在的磚塔小院。如今,正陽書局收藏了很多老舍先生早期的出版物及文獻,其中包括老舍先生主持北京市文聯第一屆第一次會議時候的工作報告。崔勇說:“我記得老舍先生對老北京有這樣一個描述:北京的特別之處就是有空兒。我覺得這個‘空兒’不僅是城市空間上的,更多的是人的生活方式,有空去讀書,有空去享受欣賞這座城市,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
將問題延伸至如何將文學、戲劇、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史寧說:“我們把想象力發散一些,看能不能把老舍先生比較有代表性的小說中的場景、人物互動的環境融入我們生活當中、城市當中,形成一種立體的文化景觀。”
對此,方旭也希望能有合適的機會通過作品進行嘗試,“如果有合適的會所、老的院落,我們可以嘗試從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里找到合適的素材,為空間量身打造一個沉浸式的演藝作品。讓這個空間真的能夠活起來。這種形式的特點是體驗更真切,能夠更直接體會到所謂的老北京文化到底是什么,把它變成可觸摸的東西,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做法。”
到目前為止,大戲看北京·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已展演已演出19部劇目、38場,其中作為行業風向標的戲劇論壇也正逐一展開。本周五和周日還將有《新時代的“戲劇觀”》《文學名著改編為戲劇的實踐與探索》兩場論壇在包括北京青年報客戶端在內的各平臺播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