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歐洲能源危機,“儲能第一股”派能科技三季報業績“爆表”,股價為何不漲反跌?

導讀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趙奕 胡金華 上海報道頭頂國內“儲能第一股”光環的派能科技(688063.SH)日前發布了2022 年第...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趙奕 胡金華 上海報道

頭頂國內“儲能第一股”光環的派能科技(688063.SH)日前發布了2022 年第三季度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派能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5.68億元,同比增長175.6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45億元,同比增長156.52%。

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17.15億元,同比增長179.71%;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81億元,同比增長295.7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3.80億元,同比增長305.67%。

但在二級市場,超預期的業績似乎并沒有得到認可,在業績報告發布后的兩個交易日,派能科技的股價接連下跌。截至10月21日收盤,該公司股價報370.20元,日內下跌2.27%,總市值573.2億元。

對此,派能科技證券部工作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股價受多方面影響,出現一些波動屬于正常現象,目前公司在積極的開展各項工作,之前公布的擴產等項目也在穩步的推進當中。

單季度出貨量近1GWh

對于營收增長,派能科技表示,主要是因為公司募投項目的部分產線建成投產,產能大幅釋放帶來公司產銷量大幅上漲。今年1至9月,該公司產品銷售量為2203MWh,同比增長128%,其中第三季度銷量為994MWh,環比增長54.7%。銷售量的上漲帶來營業收入的增加。

而利潤增長的原因,主要是下游市場需求旺盛,募投項目新增產能釋放,產銷量上漲。此外,派能科技表示,公司在報告期內進一步上調了產品售價,帶來利潤增加。

公開資料顯示,派能科技成立于2009年10月,于2020年12月登陸A股市場,是一家鋰電池儲能系統提供商,專注于磷酸鐵鋰電芯(即單體電池)、模組及儲能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根據咨詢機構IHS Markit的統計,2019年、2020年,派能科技自主品牌家用儲能產品出貨量分別約占全球出貨總量的8.5%、12%,期間從全球第三名躍至第二名。2021年,派能科技家用儲能電芯企業出貨國內第一名,出貨量超1GWh;家用儲能產品出貨量約占全球出貨量13%,位居全球第二名,僅次于特斯拉。

值得注意的是,派能科技的業務主要集中于海外。據其半年報,2022年上半年,其海外業務收入17.38億元,占總營收的93.74%。目前,派能科技的家庭儲能系統已在英國、德國、荷蘭、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成熟商用。

中信建投研報指出,在能源價格高漲背景下,海外戶用儲能年化增速在100%以上,其中歐洲今年新增戶用儲能裝機有望突破4GWh,為最大的戶用儲能市場。派能科技作為領先的儲能龍頭將充分收益于海外市場。

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衍行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本次能源危機,對美國、歐洲的影響都是史無前例的。儲能可以平滑不穩定的光伏發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也能對常規火電、核電等調峰調頻,有助于削峰填谷、平滑負荷。儲能必然伴隨著能源的短缺而"水漲船高"。

儲能產業迎“擴產潮”

2022年6月,派能科技曾發布一項定增預案,募資不超過50億元,其中30億元用于建設派能科技 10GWh鋰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7.4億元用于建設派能科技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其余12.6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據悉,該10GWh電芯及系統一體化產能基地位于合肥,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位于上海浦東新區,預計建成后將形成年產4GWh高壓儲能電池系統二次開發及集成能力。本次募投項目除擴大軟包電芯產能以外,將重點建設大容量方形鋁殼電芯生產線,意在提升其在大型儲能市場領域的競爭優勢。

通過持續技改和新增產線,派能科技的軟包電芯產能由2019年末的0.5GWh增加至2021年末的3.0GWh,2019至2021年軟包電芯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9.64%、87.59%和91.45%。

中信證券發布的研報表示,預計到2022年底,派能科技電芯產能有望超過 5GWh,考慮肥西項目的建設進度,預計到2025年底,公司電芯產能有望分別達到15GWh。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派能科技,儲能產業在今年迎來了“擴產潮”。 中泰證券研報顯示,根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9月國內共開標36個新型儲能項目,總功率2.63GW,總容量6.05GWh,平均中標單價2.11元/Wh。包括寧德時代(300750.SZ)、中創新航(03931.HK)在內的多家電池廠商均有大容量儲能電池相關的擴產計劃。

另據GGII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內與儲能電池及動力電池制造有關的擴產項目已達26個,投資額合計將超2900億元,產能合計達820GWh。GGII預測,到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逼近500GWh,到2030年,儲能電池出貨量有望達到2300GWh,市場規模將超3萬億。

對此,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儲能項目“獨立市場”地位的確立,可以說是無障礙的全部打開了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戶側的市場空間,產品需求旺盛也直接帶來了鋰電等儲能產品價格上漲,并傳導至鋰鹽、鋰礦等中上游環節,很多鋰礦鋰鹽包括電池等企業,也在大力延伸產業鏈、在強鏈、補鏈,與此同時,很多企業跨界進入鋰電和儲能板塊也就成了行業發展的新常態了。

“有實力的企業正在利用資本優勢,增加產業鏈環節,以便于在行業的確定性增長態勢中快速做大、做強,以確保產品安全穩定供應、產生規模效應、提升抗風險能力。”祁海珅表示。

在祁海珅看來,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需要新能源發電+新型儲能這個“黃金搭檔”組合來挑大梁,而這個“黃金搭檔”很可能會成為我國綠色低碳經濟下的新民族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提出的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配置電力儲能市場下的電化學儲能電池的需求空間也打開了,未來3-5年電力儲能市場有300GWh左右的增量需求,利好電化學儲能電池行業,相關鋰電和儲能企業等也會更加受益未來的長足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