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對打工人來說,最難的事除了靈魂拷問,莫過于發現春節假期其實只有3天。連放7天假,再上7天班,為數不多美好的周末,又少了一個。
這么折騰人的調休,究竟是誰發明的?這一切還得從休假制度改革、創立“黃金周”說起。
在1995年以前,中國實行的都是單休制度,每天工作8小時,一周工作6天。法定節假日只有4個——元旦1天、春節3天、五一1天、國慶2天,加起來不過7天。在特殊時期,甚至連春節都不給放假[1]。
改革開放,加快了中國和世界接軌的步伐。當時很多主要國家實行的都是40小時工作制,國務院在對國內進行調查研究后,在1994年頒布了《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開始實行“單雙休”,規定大禮拜休兩天,小禮拜休一天;第二年,“五天工作制”正式推行[2]。
單休時代,打工人只能抓住星期天照顧孩子、做家務、采購。從1995年起,中國人總算有了周末雙休,有了更多休息和出游的機會。


長假后第一個工作日的上午,總是格外忙亂/ 圖蟲創意
1995年5月10日,北京的世界公園,莫斯科紅場景區的游客/ 視覺中國
1999年,為拉動旅游業發展、促進消費,國務院再次修訂休假制度,延長了國慶、五一假期,法定節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并將春節、國慶、五一假期和前后的周末拼在一起,創造了三個出游“黃金周”,調休從此正式開始[1]。
黃金周,曾經真的很“黃金”。在鐵路、公路等速度遠不及現在的21世紀初,休假時間的延長,拓寬了許多人的出游半徑。
在早期,有研究考察了2001年至2005年黃金周對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的貢獻率,測得3個黃金周對每年國內旅游的綜合貢獻率達到了30%[3]。

2001-2005年黃金周對國內旅游的貢獻率,比重很大,但呈下降趨勢
經學者實證研究,休假制度變革后,黃金周旅游收入變化與全年旅游收入變化趨勢基本一致[4]。換句話說,黃金周的旅游是否火爆,也折射著全年的旅游業。
學者們普遍認同黃金周的積極影響,部分學者甚至認為黃金周制度對促進我國假日旅游轉型升級和擴大內需具有重要作用。
但如今,黃金周的作用已經受到了質疑。人們在假期集中出游,不僅造成了交通擁堵、住宿緊張,也讓景區不堪重負,導致對旅游資源的破壞[5]。
有研究認為,黃金周期間旅游收入的增加僅僅是旅游消費的集中,是一種時間上的轉移,對全年旅游收入的增加并無實質性的貢獻[6]。

黃金周期間,陜西華山南峰的旅游人群。黃金周大大影響了旅行體驗/ 圖蟲創意
這項研究發現,1999年實行黃金周之前的13年中,國內旅游實際收入的復合增長率為29.97%, 而1999年實行黃金周以后的7年中, 這個數字反而降低至12.93%——前后相差了17個百分點[7][8]。
還有山西大學的學者分析了“黃金周”前后公司股票收益率變化情況,來觀察黃金周對旅游業的推動作用。
他們發現,從2004年春節到2007年的“五一”,一共11個“黃金周”里,只有3個“黃金周”推動了旅游酒店板塊上市公司股票上漲,并在市場上獲得了持續的超額收益。其他8個“黃金周”,對促進股票上漲的作用都很短暫或根本不明顯,反而產生了較強的負面作用[9]。
為了緩解統一放假給社會造成的壓力,2007年,假日辦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取消五一黃金周,分散安排假期,增設清明、端午、中秋三個法定節假日[10]。

端午節的鳳凰古城。小長假出行,你可能也要面對人頭攢動的景象/ 圖蟲創意
但這并沒有成功平抑集中出游高峰,景區該扎堆的還是扎堆,只是將“五一”高峰轉移到國慶、造就了更高的高峰而已[11]。
而近幾年,黃金周顯得越來越“過時”。對于平凡的打工人而言,集中放長假帶來的傷害愈發嚴重。
畢竟連湊個熱鬧都很難,要么只能宅在家里,要么頂多去郊外或周邊城市逛逛。不痛快的假期,要用連上7天甚至更久的班來換,多少讓人覺得不值。
而拋開能否旅游不談,調休本身也很沒勁——假期本就不多,好不容易放個假還摳摳搜搜。
更重要的是,調休打亂了員工的生活節奏,原本的周末健身、興趣課等計劃都不得不隨之調整,還多了一群周末睡過頭被扣工資的大冤種。
更讓人生氣的是,很多企業利用調休形式,變相加班、克扣員工的假日,相應補償也成了空頭支票[12]。比如春節假期時讓你上班,后面再給你調休補假,美名其曰“錯峰過年“,實際上是給你少算了加班費。
對一些人來說,“調休”更是直接與自己無關,“黃金周”是徹徹底底的加班周。這期間,交通、公安、旅游等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加班加點維護公共秩序;餐飲、交通、旅游、娛樂企業的從業人員也需長時間加班提供服務。
上班還是繼續放假,說到底是生產和休閑之間的平衡。雖然放假會占用上班的時間,但休息到位,員工才能更有效率和創造力。

假期想躺平放空、面朝大海,而黃金周的出行壓力讓這種休息成為奢侈/ 圖蟲創意
因此,通過調休補上缺工的天數,不一定就能彌補放假給生產帶來的損失,反而可能會讓人們產生“節后綜合癥”:普遍不想上班,或者上班以后仍處于休假出游的興奮狀態之中,很難適應工作。生理狀態也可能受影響,腸胃不適、頭暈惡心、精神疲憊、注意力不集中都可能出現[12]。
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帶薪休假時間每增加10%,旅游者的國內旅游消費將有望增加1.69%,其對旅游消費和餐飲、娛樂等相關消費的拉動作用,比法定節假日、雙休日更強[13]。
所以下次放假,相比調休,不如給打工人們多些年假吧。
參考資料:
[1]謝維雁 & 段鴻斌. (2013). 我國現行節假日制度研究.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4),49-57.
[2]鄧洲. (2007). 中國休假制度的歷史、變遷和發展(碩士學位論文).
[3]閻友兵 & 王忠. (2007). 關于旅游黃金周的戰略思考——基于統計分析的視角. 軟科學(04),93-97.
[4]廖凱,徐虹,楊威 & 劉春波. (2009). 黃金周休假制度對我國旅游業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旅游學刊(10),12-18.
[5]李幼常. (2006). 黃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綜述. 旅游學刊(11),12-18.
[6]人民日報. (2007). 清華大學課題組總結黃金周制度四大弊端.
[7]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 (2009). 消除黃金周幻覺,立足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旅游學刊(12),6-8.
[8]國家統計局. (2021). 中國統計年鑒2021.
[9]張信東,宋鵬 & 秦旭艷. (2008). 旅游經濟增長點分析——基于“黃金周”效應的實證. 旅游學刊(10),16-22.
[10]汪德根,陳田,劉昌雪 & 潘婷婷. (2009). 發達地區居民對節假日調整影響休閑旅游的感知分析——以上海、杭州和蘇州為例. 地理研究(05),1414-1426.
[11]李飛. (2009). 新休假制度對“黃金周”旅游客流的影響及其政策意義——來自國家假日辦重點監測景區的證據. 旅游學刊(06),12-18.
[12]王琪延 & 高旺. (2020). 居民休假制度滿意度和期望休假安排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中國物價(09),109-112.
[13]魏翔,吳新芳 & 華鋼. (2019). 帶薪休假能促進國內旅游消費嗎?——基于“中國國民旅游休閑調查”的檢驗. 旅游學刊(06),14-27.
